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途径

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途径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途径
当代社会大学生的素养成为社会的主要议题。

现今,各大学的大学生的素养逐渐低下,从而导致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发生,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呢?
首先要提高认识。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根本素质,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道德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

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道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

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

日本则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

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道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道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

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

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

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

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

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道德才能形成。

实践证明,道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

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

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

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

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内部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把它变成一种由教育者有意识地控制和设计的隐性课程,以增强育人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整合的概念,各部分之间存在
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应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隐性教育因素的功能和整体育人效应。

加强班集体建设。

集体并不是通过关于集体主义的谈论来建立的。

建立和培养学生班集体,必须以这样的两点作为基础:第一,要吸引全体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第二,集体活动的组织必须有助于学生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激发,使他们结成友好的和有工作能力的集体,使班集体在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