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宪政民主之“金钱政治”困境分析

西方宪政民主之“金钱政治”困境分析

西方宪政民主之“金钱政治”困境分析西方宪政民主制度实践至今,已是弊端丛生,“金钱政治”就是其摆脱不了的痼疾之一。

金钱政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会带来诸多恶果:导致民主异化、容易滋生腐败、妨碍行政效率、有损社会公平、引发公众不满。

认清西方宪政民主的金钱实质,有助于当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标签:西方宪政;金钱政治;民主异化;中国国情[近来媒体和网上有关要不要在中国实行西方“宪政民主”的问题激起了很大争论,也引发了很多思考。

西方的宪政民主制度已经实践三百年,我们从不否认它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发展到今天,它已经弊病丛生,金钱政治就是其摆脱不了的痼疾之一:西方民主尽管标榜“主权在民”,但是公民选举、政策制定常常会受到金钱、财团等因素的影响和操纵,是典型的“金钱政治”。

难怪曾经两次协助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竞选成功的马克·汉纳会说:“要赢得选举,需要两个东西,一是金钱,第二个我就记不得了。

”一、“金钱政治”无孔不入西方的宪政民主最终导致金钱政治是有事实根据的。

如果我们对西方民主宪政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话,就可以发现,其民主政治的各个环节都充斥着“金钱的味道”。

(一)被选举人资格阶段按照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规定,只要达到一定年龄和一定居住年限的公民均享有被选举权,这听起来很诱人,似乎任何一个符合这样简单条件的公民均有机会成为议员、州长甚至总统,可事实是,在选举的初始阶段,一项所谓的“选举保证金”制度,就已经轻而易举地将大多数普通公民、甚至一些小的党派挡在了选举的门外。

根据相关规定,在西方国家,无论是选总统还是选议员,都要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如果选举结果显示没有达到一定的支持率,这笔钱就会被没收。

对没有一定把握和经济实力的平民和小党而言,在这一关就被卡住了。

在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中,金钱与选举的密切关联使得大多数人很可能由于经费的原因无法参加竞选,西方民主所标榜的“选举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要知道,靠金钱不可能选出真正代表广大民众意愿的国家领导人。

(二)主要政党竞选阶段在这一阶段,表面上看选举最终是由选民投票决定,但其实最关键的政党候选人产生却和选民丝毫无关。

就政党候选人而言,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金钱。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大选中曾把自己塑造为“穷人的孩子”,但实际上,奥巴马的家庭出身还算小康。

他的竞争对手罗姆尼更是出身显赫,本人阿也是企业家,资产丰厚。

据最新一份美国在任参众议员个人财产申报资料显示,现任534名国会议员中,有268人都是百万富翁。

〔1〕由此可见,无论对政党还是公民个人而言,足够的金钱都是参选的必要前提。

在美国,1996年赢得一个众议院席位大约需要56万美元,一个参议院席位约需要350万美元,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就已经攀升到144万美元和978万美元了。

议员选举尚且如此,总统选举就更不用说了,花费更甚。

据称,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花费就已突破20亿美元,创了历史记录。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选举也和美国一样,都无一例外地验证了“金钱是政治的母奶”这句话。

(三)竞选成功组建新政府阶段在新政府的人事安排方面,会明显体现西方民主政治的“金钱”特征,相关重要职务大都会留给那些在竞选中“慷慨解囊”的大财团和各路“金主”。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小布什上台后,政府中三分之一的新职位被小布什的“金主”们接掌。

据《华盛顿邮报》头版报道,奥巴马提名的驻挪威大使乔治·楚尼斯曾向奥巴马和其他民主党人提供约130万美元政治献金。

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总统对于驻外机构负责人的任命有着70:30的潜规则,即约70%的驻外大使任命从职业外交官中挑选,另有约30%属于有着权钱交易性质的“政治任命”。

迄今为止,奥巴马执政以来对驻外大使“政治任命”的比例为37%,而自奥巴马第二任期以来,这一比例已高达57%。

美国首都商业财产公司总法律顾问、高级副总裁弗兰克说:“这种权钱交易在美国由来已久,谁也改变不了,今后仍将如此。

”〔2〕(四)当选后的执政阶段西方民主政治架构下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表面上看,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实质上都是为大垄断财团的利益服务,大财团通过为这些政客提供大量金钱,来影响和操纵政府的相关重大政策制定。

可见,金钱不仅在选举时对政治积极地介入和控制,更重要的是对政治日常运作的渗透和影响。

在美国大选这一众所周知的“烧钱”游戏中,除联邦政府拨给每位候选人的竞选费用外,绝大部分款项来自大企业、大公司和各种利益集团的捐助。

他们慷慨解囊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要通过捐款最终来影响当选者的内外政策,为自己谋取利益。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政治投资”。

竞选者一旦当选,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在人事安排、政策制定等方面给捐款者以回报。

所谓“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花了利益集团的捐赠,在政策制定和项目分配上,就得受其影响和控制,这就是“金钱政治”的现实写照。

二、“金钱政治”的恶果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感叹说:“当鸟儿的翅膀被系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拿这句话来形容西方国家“金钱政治”的恶果,再贴切不过了。

(一)“金钱政治”导致民主异化西方宪政民主发展到今天,已全面沦为金钱政治。

各个主要政党也逐渐蜕变成“选举机器”,以西方议会制、多党制为主要内容的宪政民主早已沦为“金钱政治”的代名词,制度性困境日益凸显。

民主的本意是“人民做主”。

但西方民主从投票选举、组成政府,到制定和执行法律、政策,真正做主的从来不是人民大众,而是少数金融寡头。

这实际上反映出西方民主政治的内在矛盾:民主靠选票,而竞选要靠金钱,“选票至上”原则主导下的“民主异化”现象日益突出,已经严重腐蚀了西方民主的肌体。

政客们要赢得选举,必须要有财团提供资金支持,然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没有不带诉求的政治献金。

由此看来,西方民主关注的不是大多数民众的疾苦,而是少数腰包鼓鼓的少数人的需求,这样的民主发展下去,不仅不会导致真正的民主,反而会发展成为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

2012年美国大选花费将近70亿美元,结果却是一切如旧。

民主需要花这么多钱吗?花这么多钱还能是民主吗?“金主”的底气越来越壮,“民主”的成色就越来越差。

(二)“金钱政治”容易滋生腐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无畏的希望》一书中坦承,“竞选,需要电视媒体和广告,这就需要钱,去弄钱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腐败的过程,拿了钱,就要照顾提供金钱者的利益。

”〔3〕由此可见,金钱政治和腐败是相伴而行的。

西方的民主,必须要有选举,而选举必须要有钱,这就使得政客和财团之间形成一条割不断的金钱脐带。

政治人物接受了财团的支持,获胜后,必然要给予回报。

这就是民主制度下腐败的刚性原理。

西方金钱政治下,捐款也是一种“政治投资”,当选者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在人事安排、政策取向和项目承包等方面给捐款者以回报,或者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为捐款者提供方便。

这种大规模的、长时间的权钱交易,不就是现实中最大的腐败吗?在这种体制下,不仅执政党要谋一党之私,各级官员个人的腐败也变本加厉。

由于大多数官员会随选举共进退,因此任职期间会不惜代价地抓住每一个机会多捞油水,政治权力就成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为腐败创造了极大的空间。

(三)“金钱政治”妨碍行政效率在西方国家,“金钱政治”的发展所带来的“投桃报李”般的政治利益瓜分,进一步妨碍了西方国家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每一届政府上任初期,都会出现大量空缺的政府职位需要由新总统任命,而此时就是“回报”各类捐助人的大好时机。

由于大多数捐助者都是非职业政客出身,在从事相关工作时,并非都胜任,甚至会闹出洋相。

譬如在奥巴马第一任期内,就有部分“政治任命”背景的美国驻马耳他、卢森堡、肯尼亚、巴哈马等国大使在暴露出各种“管理问题”后,而不得不相继辞职。

美国前驻比利时大使汤姆·科罗洛格斯说,他对于美国国务院能让这些人“如此没有准备地”前去当大使“感到吃惊”。

〔4〕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美国前驻秘鲁和莫桑比克大使丹尼斯·吉特认为,美国不可能消除“政治任命”,但主张建立年度工作评估制度,以解决出现的严重问题。

(四)“金钱政治”有损社会公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批评美国政治是“1%有、1%治、1%享”。

〔5〕在金钱日益深入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今天,利益集团通过政治献金介入政治选举,以图影响公共政策,最终谋求各自的特殊利益,这一切都严重腐蚀和损害了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生命力。

据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大选花费金钱太高,政治献金只会让富人对决策拥有更大影响力,民众的诉求将被置于次要地位。

西方国家的议会运作机制就是为了保障大财团的利益而设计的。

以美国为例,法案要进入议会议程,首先要经过议院的常设委员会。

常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是选举产生,而是根据各政党的实力,也就是根据各大财团的实力进行分配。

这种机制使得有利于大财团的法案往往会优先得到审议和通过,不利于大财团而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法案往往会被无限期推延。

这样的运作机制,更多保障的是大财团的利益,普通选民的话语权和利益保障毋庸置疑会受到削弱,这与西方民主政治所标榜的“政治平等”相背离。

(五)“金钱政治”引发公众不满从1907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不断修改“联邦选举法”,对政治捐款进行限制,试图使选举从形式上越来越透明。

但在西方政治体制下,金钱政治始终阴魂不散,美国大选依然有不少制度漏洞可钻。

民众虽握有选举权,但只能选择较不坏或稍微能顾及各阶层利益的候选人。

大多数议员和官员在竞选期间,为了获得选票,吸引选民,往往吹得天花乱坠,一旦当选,却为背后提供金钱支持的大财团服务。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慷慨”援救银行和大企业却“吝啬”对待处于危机中的大多数民众的做法,已经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

选民投票率的逐年下降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据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符合条件的选民人数比2008年增加了800万人,但实际参加投票的人数反而减少500万人,投票率仅为57.5%。

〔6〕西方民主政治缺乏“为民做主,以民为主”的情怀,严重脱离群众,已广泛引发西方民众的不满。

三、结论:西方“宪政民主”不适合中国(一)西方的“宪政民主”不符合中国的政治文化西方的宪政民主经历了三百年的实践,已逐渐衍变为“金钱政治”,这种“金钱决定一切”的政治理念,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相悖。

拿西方国家的民主选举来说,尽管影响选举的因素很多,但金钱实力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作为领导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素养和能力等因素,却逐渐被淡化和边缘化。

西方的“宪政民主”与中国自古以来所追求和强调的“选贤任能”的政治文化传统相差甚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