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中寓教轻负高效
——如何打造小学体育的高效课堂摘要:如何将“乐中寓教,轻负高效”的教学理念在贯彻落实在小学体育的课堂中,对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一个考验与挑战。
我个人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选材备课要有所创新,教学方法要多样,不但要善于使用科学的方法实行教学,更要合理安排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目标地选择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体育在课外得到延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发展智力。
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互动的平台。
高度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才能构建出高效的体育课堂。
“轻负高效”一直是各科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模式。
小学体育课也不例外,如何打造符合实际的高效课堂?是由体育课的实践性、户外性、活跃性所决定的。
单靠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适合现代教学的需要。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转变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的最大化。
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持续适合教学理念的转变,切实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的高效课堂。
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精选教学内容,精心备课,提升高效课堂的目的性。
准确选择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的起步,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能够得知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
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有着个性差异。
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水平,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理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教师设定的目标既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身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有用的体育知识技能。
让学生实行体育学习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实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
真正高效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的。
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内容,根据教材,选择各种趣味性的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积极性,对教材实行适当的改编。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或初学者)学习篮球投篮时,根据他们的身高比例、力量等方面考虑给他们设计低篮球架或活动性篮球架,而到了六年级的学生则可用标准篮球架投篮,除了确定难易适度的内容外,还能够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立挑战性的目标并具有极大的成功几率,例如我在教武术中的“歇步”这个动作时,很多学生都完成的不是很好,有个别学生总是站不稳,而有些孩子本来是完成的很好的,但是看到别人做不好,要摔到,他觉得好玩,也故意摔到,于是我给他们设立了三级目标,一级是不能站稳的能够用手扶地;二级是能够用手叉腰来保持平衡,但不是很稳定;三级是身体能较长时间保持平稳双手还能够创编出各种造型动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干劲就上来了,个个都不愿意落后,争着完成第三级的动作。
这时,教师不再单单是教书的人,而是学生的朋友,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置身于教学之中,不但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启发和锻炼了学生思维,完善了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在课后总评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跑了多远吗?请你们回家以后算一算,如果有兴趣的话,再求出自己所跑的距离。
”这样真正做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
二、努力创造愉悦、和谐、平等、有序的课堂氛围
和谐环境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互动的发生过程。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人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久而久之对学生建立终身体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以生为本”,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好老师、好朋友。
教师既要外塑形象,注意个人穿着打扮的端庄得体;又要内练真功,以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漂亮、超酷的动作示范,以及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做动作,敢于与教师一起体育,从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我们着眼于体育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也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促动者。
其特点是学生为主体,强调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得到和谐、主动、健康的发展。
三、采用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展开教学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
体育课堂教学不能都局限在讲解---示范---练习的水准上。
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目的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
它主要是室外教学为主,以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特点。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提升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有效性,始终让学生有一个全新的感觉投入到学练中来。
1.游戏化:游戏具有娱乐性,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将会被吸引到所实行的学习、练习项目上,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也将从过去的被动向主动转化,从而将体育教学具备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
整个教学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实行设计,紧紧抓住学生内在需求和学习心理,与学习兴趣结合为一体,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
体育游戏的育人价值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实效性。
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既能够安排和主教材相关的体育游戏,也能够安排新游戏。
例如,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在课刚开始集中时,这时学生注意力分散,通过趣味游戏练习,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时间内集中过来,在准备部分,通过安排各种小游戏练习,不但能够改变单调的定位徒手操,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逐渐进入工作状态。
2.生活化:我们体育教学不但仅是让学生获得锻炼身体的方法、技能,而且要让他们同样的心灵手巧,同样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育源于生活,体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接近学生的经验,学生就越有兴趣。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生活中有体育。
如何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展开活动,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升生活水平。
体育教学内容不但要有现实感,还是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生活,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
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体育课结合起来,挑选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水平,并能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利用投掷教学内容,我在中、低年级教学中创设了《勤劳的一天》情景,通过“劳动模仿操——播种——丰收”等情节的贯穿,创设快乐的田间劳动情景,使学生不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同时也能用心灵去感悟劳动人的可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使体育在课外得到延续既要锻炼身体,又要发展智力
体育课的教学不但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要面对学生的未来。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于这种天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贪玩”,而是学生自身心理和行为发展社会化的自觉行动。
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活动中体现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如:根据儿童爱模仿的特点,实行仿生、仿物练习,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模仿和想象力。
利用课中学生正在使用的器械,实行拆装比赛,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游戏中增加些器具实行分类比赛,培养孩子的记忆、思维、识别水平。
采用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实行模仿练习,并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完成动作的最后方法,然后,再通过问答启发,让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动作的体会,说出动作要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水平。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准确指导下,科学有效的实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互动的平台。
高度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才能构建出高效的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