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研究与传承摘要“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此句不但表明了徽派建筑的发源地——皖南徽州拥有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且历史源远流长,徽派建筑文化更是无与伦比。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流派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古徽州地区。
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人们称作“徽州古建三绝”,在中外建筑领域都有很高的名声与赞誉。
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给予了这里独特的文化气息,成就了它的古朴、自然、典雅的品格,而这些文化上的特征也扎根在徽派建筑特色之中。
徽派民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们模仿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宏村,西递相继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皖南己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观光之地,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人们对徽派建筑文化的深刻认识。
徽派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的载体己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
在众多的追求“欧美”、“口韩”的今天,探索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地方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徽派建筑研究与传承进行研究,主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徽派建筑的一些重要的构成元素,例如“徽州三雕”以及与其他建筑相比独有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徽派建筑、建筑类型、文化传承1建筑历史背景与特色1.1历史渊源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
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
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
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
在明朝的时候,徽派建筑仍然是楼居模式,主要活动在楼上,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1:2。
到了清朝的时候,徽式建筑基本上接受了北方四合院活动主要在楼下的特征,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2:1;但还是保留着巢居的特征,如:将中堂完全开敞和天井相连,有利于更好地通风;天井的比例跟北方四合院大不一样,瘦高狭小,以便于避免夏日的烈日照射,形成拔风的烟囱效应,适应炎热的气候。
徽州建筑文化的发达并非纯属偶然,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贾儒”特征的徽商的崛起。
徽商来自汉、越交融的背景,因地狭人稀而外出经商,从而养成了外向的性格;他们一方面是商人,但是另一方面亦是读书人,极其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故徽商身上又体现了儒人的典雅与深沉。
深厚的文化促成、促进了徽商的良品经营和开放精神,稳增的经济又推动文化的不断进步、并使财富日益集中。
此外,徽式建筑的成型、扩大还得益于明清时期政府的抑商政策。
徽商在经营中所积累的商业资本,既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又受着中国自古以来的“衣锦还乡”传统思想的左右,便把所积累的大部分钱财用于建筑房屋的工程之中。
由于徽商们走来闯北,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甚而受到当时明清皇宫建筑群体宏伟辉煌气势的影响,所以当他们在家乡大兴土木,为自己建筑住宅的过程中,就特别讲究与追求房屋气势的宏大与质量的完美。
1.2建筑特色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1.3艺术风格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
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
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
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
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2徽州建筑元素2.1徽州三雕木雕: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
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
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
砖雕: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
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石雕: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
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
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2.2徽州牌坊牌坊简介:古徽州的牌坊很多,一座座牌坊,用徽州山里特有的花岗岩和青岗岩精雕细琢堆砌而成。
有的孤孤零零,突兀地架在村口街旁路边,有的相拥成群,在山野里耸立,一路比肩而去。
徽州的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标志坊、功德坊、科举成就坊。
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以及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说,徽州原有牌坊1000多座,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战乱损毁,现今尚存百余座。
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可谓是徽州牌坊的代表作。
牌坊特征:徽州牌坊,是宋明理学的化石,是用来旌表功德、标耀荣耀的。
特定的社会背景,酿造出特殊的人文现象。
古代牌坊,俗称牌楼,是划分自然空间的标志性建筑。
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
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故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
听导游讲,徽州的牌楼有四种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坊。
2.3天井徽派建筑的天井数量多。
徽州人也有大家庭的传统,成了家却一般不另立门户。
因此哪家公子娶了媳妇,将要添加的就不仅是儿孙,还有房屋,甚至还有天井。
在老房子边上添新屋,和老房连体,却自带天井,形成单体多井组合庞大建筑。
一套大户人家的老宅里,可以有许多天井,据说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天井”的豪门大宅。
徽派建筑的天井尺寸小。
即便是西递宏村里的大户人家,也很少见三开间、五开间的大天井。
大都是和厅堂差不多十来米宽。
如宏村的承志堂、西递的迪吉堂这样的大宅子也都配着非常窄小的天井。
徽派建筑的天井是真正的天井。
徽州人盖房子墙都不低,动辄数仞,不仅能防君子,也很能抵挡小人,要是有人来探访吃了闭门羹,连窥视院内的机会都不太有。
传统上徽州出商人,很多人家不缺钱,都想方设法把围墙建得高高的。
高墙配大院是常理,但在徽州人却偏爱小天井,尤其是私人住宅。
高墙围着小天井,“井”的味道凸显。
3徽派建筑文化背景3.1徽文化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不仅是狭义上的学术理论、民俗传统、艺术文化等,还涉及经济、社会、建筑、医学等学科,而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派建筑、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徽文化是形成徽州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关键。
3.2徽商文化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交通闭塞。
原本就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徽州,因中原人大规模迁入,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另辟奇径外出经商。
据《休宁县志》记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
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
徽州境内的新安江东流至浙江省建德市,其支流环绕全境,水路交通极为方便,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
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徽州山货、茶叶和木材资源丰富为徽州人举,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
从具有象征吉祥意义的从商提供了物质基础。
瑞兽、花草树木、符号和寓意吉祥的“神仙”一般以,徽州人认为文教与经商并存“以商重文,以文“象征、寓意、符号”为表现形式来比喻某种特定的入仕,以仕保商”才是聚集财富经世不败之道。
3.3儒家思想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交通闭塞。
原本就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徽州,因中原人大规模迁入,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另辟奇径外出经商。
据《休宁县志》记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
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
徽州境内的新安江东流至浙江省建德市,其支流环绕全境,水路交通极为方便,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
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徽州山货、茶叶和木材资源丰富为徽州人举,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
从具有象征吉祥意义的从商提供了物质基础。
瑞兽、花草树木、符号和寓意吉祥的“神仙”一般以,徽州人认为文教与经商并存“以商重文,以文“象征、寓意、符号”为表现形式来比喻某种特定的入仕,以仕保商”才是聚集财富经世不败之道。
结语徽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没有偏离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轨道,没有离开传统社会的信仰体系,并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民居文化和艺术风格,这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建筑文化是建筑创作发展背后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