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____(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3)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
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___________m/s;(保留两位小数)(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来源】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刻度尺停表svt小长 0.29 变速【解析】【分析】【详解】(1)[1][2][3]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svt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的仪器是刻度尺和钟表;(2)[4][5]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变化较慢,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这样便于测量时间;(3)[6]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
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20.8m===0.29m/s2.8ssvt(4)[7]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2)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G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DE 两点间距离为______cm ,在DF 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小球在_______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学业水平考试)【答案】s v t =变速 1.50 0.08 FG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该实验是根据公式s v t=进行测量的。
(2)[2]从照片中可看到,在相同的0.2s 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路程是不相同的,那么可知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3]D 点对应的刻度是2.60cm ,E 点对应的刻度是4.10cm ,那么DE 两点间距离是4.10cm -2.60cm 1.50cm DE L ==[4]F 点对应的刻度是5.80cm ,那么DF 两点间距离是5.80cm -2.60cm 3.20cm 0.0320m DF L ===则DF 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是0.0320m 0.08m/s 0.4sDF DF DF L v t === [5]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FG 的路程最大,所以FG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3.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个直径8.0cm 的纸锥,某次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如图所示的照片,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 曝光一次,照片中纸锥的直径是0.8cm ,照片中A 到G 的长度L =8.4cm 。
照片中A到G的长度L/cm ①③纸锥的平均速度v/(m·s-1)8.4②④(1)为了能够从已知的信息计算得出纸锥从A下落到G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①②③④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
(2)观察纸锥下落的照片,可以得出纸锥从A到G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m 0.84 从A到G的下落时间t/s 1.5 先加速后匀速(速度先增加后不变)【解析】【分析】【详解】(1) [1][2]由表格可知,要计算纸锥的平均速度,需知道纸锥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纸锥的实际直径为8.0cm,照片中纸锥的直径是0.8cm,因此照片中纸锥和实际纸锥的比例是1:10,故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为照片中A到G的长度的10倍,即:H=8.4cm⨯10=84cm=0.84m,故①和②应填: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m,0.84;[3][4]要计算纸锥的平均速度,需记录从A到G的下落时间,单位s,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 曝光一次,从A到G共曝光6次,故从A到G的下落时间为:t=0.25s⨯6=1.5s;故③和④应填:从A到G的下落时间t/s ,1.5;(2)[5]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加速后匀速。
4.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
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你认为方案____更合适;方案一: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2s、4s、6s和8s所通过的距离。
(2)实验中,在如图玻璃管上应选择线____(甲/乙)作为起点O更合理;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向____运动的;(3)小明在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从O点到开始的距离s/m010203040从O点到开始的时间t/s0 1.24 2.50 3.76 5.02根据实验数据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气泡的运动可以近似看做是____运动,依据是____;小明发现其他小组实验中气泡运动的速度与自己的不同,可能原因是____。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秒表一乙下匀速直线运动相同时间内路程相等(合理即可得分)气泡的大小不同,或玻璃管竖直程度不同(其它合理解释也可得分)【解析】【详解】(1)[1]根据题意知道,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所以,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2]由实验过程知道,在运动过程中,用秒表记录时间比用刻度尺测量距离更容易操作,所以,最好的方案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即方案一更合适;(2)[3]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慢。
实验中,气泡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所以,要等它运动起来之后再开始记录时间和距离,故在玻璃管上应选择线乙作为起点O更合理;[4]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上端玻璃管口的塞子位置改变,而离气泡越来越近,所以此时塞子是向下运动的;(3)[5][6]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接近,所以,气泡的运动可以近似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7]影响气泡运动的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如气泡的大小不同,或玻璃管竖直程度不同等,都可以使气泡速度不同。
5.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进行计算的.(2)由图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ABv=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BCv=_____cm/s;(3)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ABv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ABBCsvt=,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______【来源】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svt= 20cm/s 50cm/s 快小见详解【解析】【详解】(1)[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svt=;(2)[2]由题图知,AB段的路程:AB10.00dm 6.00dm 4.00dms=-=AB段的时间是AB2st=;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ABABAB4.00dm2dm/s20cm/s2ssvt====[3]BC段的路程:BC6.00dm 1.00dm 5.00dms=-=BC段的时间是BC1st=;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BCBCBC5.00dm5dm/s50cm/s1ssvt====(3)[4]由于小车在BC段的速度大于AB段的速度,可以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4)[5]过了B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svt=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5)[6]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故不正确,理由是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质套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1)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①类比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可判断猜想1是_________的.②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习小组对像的清晰度与亮度问题作进一步探究.①在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又在a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光屏上观察到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________.②他们设想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所成的像都与b、c 两孔处三棱镜所成的像重合,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________(选填“大”或“小”).③若开一个大孔,并在大孔处放一合适的凸透镜替代上述所有棱镜后,恰能在图丙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此像是_______的倒立实像;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在图丙位置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_.【答案】正确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小孔越大亮度越亮 C 小缩小更亮相等【解析】【详解】(1)①根据题意知道,当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出现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则说明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可判断猜想1是正确的;②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中即改变了孔的形状,没有改变孔的大小,所以,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③分析表格的实验数据知道: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2)①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c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可能是凸透镜的形状,即图C的形状;②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此装置类似凸透镜,过光心时传播方向不变,越靠近光心的光线偏折程度的越小,故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③根据图知,物距大于像距,可以判断出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凸透镜和小孔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和物距相等,所以像的大小是相等的,因为入射到凸透镜上的光数量较多,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的像点的光线多,所以看起来亮一些(2)①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所以,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c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应是凸透镜的形状,即图C所示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