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11春学期《政治经济学》期末作业考核要求1.论述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要求;字数在800左右)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不过,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具体劳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劳动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而是特殊意义上的作为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或者说,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如果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
因为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求;字数在1200左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这个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对这个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过程。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尽管这种表述不够确切,但总的精神是正确的。
遗憾的是,这种认识并不牢固并很快被否定。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
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认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的这种错误认识,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巨大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重新肯定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的基础上,用更为科学的语言表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纲。
党的十三大又把这一提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表述,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的变化。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使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生产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从而决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变化;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
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归根结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一条最重要的结论。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着深刻教训。
在很长时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事实上忽视了发展生产力,造成了严重后果。
到1976年,国民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虽然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集中发展生产力。
第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准备必要物质条件的需要。
社会物质基础也称社会物质技术基础,是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历史上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物质基础。
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以手工工具和手工操作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以机器生产力为主的大工业。
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应该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大机器生产。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我国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这种物质基础,从这点上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不巩固的。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因为:第一,加强国防,抵御侵略,维护主权,在国际斗争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国际和平环境,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赢得时间,赢得胜利,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因为社会主义这个名词怎么好听,而是因为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我们不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在经济上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就会削弱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念就会乘虚而入,国际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就有了社会基础。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并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
所以,我国能不能加快经济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第三,解决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部门和部门之间,地方和部门内部各个企业和单位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以及他们各自内部之间,不同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的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重大的社会差别;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和取得收入方面还存在着重大差异,在促进效率提高和体现社会公平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从根本上说都是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分不开的。
生产越落后,解决矛盾就越是缺乏回旋的余地。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总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这些国家更高更切实更民主,在文化上创造出比这些国家更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使我们这个曾经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在现代文明史上重放光彩。
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基础自行发展的,它需要有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作保证。
如果生产力落后,在普遍贫困的情况下,陈腐的东西必然会死灰复燃。
从上述分析可见,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
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