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马拉之死
一、缘由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

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

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

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

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二、背景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和皮肤病。

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

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终年50岁。

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

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

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

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三、作品赏析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画面的背景是暗淡和低沉的,光线集中在马拉身上,这这种明暗对比的手法,使马拉的形象具有了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营造了一种肃穆宁静的气氛,通过仔细观赏,我们会发现整个画面色调是偏绿的,绿色是和平之色,是人们极其喜欢的颜色,这些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的刻画,都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与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追求一种世道所需要的理想英雄主义精神。

同时画面给人强烈的第一感觉是马拉遇刺时真真切切的场景。

画家只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入画中,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空旷而幽深,下半部分明亮的光线从左侧射入,照亮玛拉顿身躯和面部;马拉身体松弛无力,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胸口流血,他下垂的右臂突破无情的水平线,他的左手仍握着那谋杀者得以进屋的信,凶器被抛在地上。

其用色明快且单纯,写实的表现方式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

右下方摆放着一个木箱,作用不小,它填补了整体画面的空缺感,而且恰到好处,不会显得多余。

这种种都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特点。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

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时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
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大卫,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

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大卫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四、历史评价
作为一张画,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能够博得众多人同情的革命领导人形象,不过在现实中,人们对马拉的所作所为则颇有争议。

他的言论过激,煽动性强,革命的狂热往往代替了理性的分析。

雅各宾派对旧式贵族和反对派采取的暴力和恐怖措施,与马拉的倡导不无关系。

政治,不是一种能用好与坏、善与恶来简单概括的东西,尤其当身陷斗争的漩涡中,公正而恰如其分的表达更不是件容易的
事,不同的立场,便会导致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好在不管怎样,《马拉之死》并没有因为雅各宾派的倒台而过时,它超越了人物和事件本身,成为一次祭奠、一种理想。

五、作者背景及绘画风格
雅克·路易斯·大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雅各宾党执政期间,大卫成为共和政府的文化与教育委员。

他以充沛的感情创作了《网球场宣誓》、《马拉之死》、《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讴歌法国大革命的优秀作品。

雅各宾党失败后,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仑执政,他又成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师,以古典主义的宏大形式创作了《皇帝的加冕礼》、《皇后的加冕礼》、《拿破仑骑马像》等歌颂拿破仑的作品,极受恩宠。

1816年,拿破仑失败后,大卫流亡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有《萨平的妇女们》、《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流露出对于斗争的厌倦。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雅克·路易·大卫早年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被认为是法国新古典主义主要的代表之一。

1793年雅各宾党的领导人马拉被刺,雅克·路易·大卫怀着悲愤的激情创作了《马拉之死》。

强调了古典主义庄严、静穆、崇高的特点,而对客观现实真实的刻画,似乎逾越了古典主义的规范。

六、谋杀背后的秘密
“人民之友”还是“嗜血马拉”?
著名历史学家法朗索瓦·米涅在他的《法国革命史》中特别指出,马拉的言论和行径“带有一种毫不顾忌的残酷性,既不考虑法度,也不考虑人的生命。

……在革命时期,有过一些完全和马拉一样残忍嗜血的活动家,但是哪一个都没有比他对那个时期起更为恶劣的影响”。

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浴盆边的桌子上处理事务,记下他可疑的“反革命分子”名单,然后迅速审讯,判刑——往往是不加审判便将他们送上断头台。

马拉的这种暴戾行为激起激进分子夏洛特·科黛的极度痛恨直至刺杀了马拉。

科黛没有逃跑,于是当场被捕。

在“革命法庭”受审时,科黛声称杀马拉是她一个人的单独行动。

她的无所畏惧的答辩有这样几句:“你为什么要刺杀马拉?”“为了平息法国的暴乱。

”“这件事你计划很久了吗?”“从5月31日国民代表被处死之后我就有了这种意图。

”“那么你是从报纸上知道马拉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吗?”“是的,我知道他在扰乱法国……”
接着,她大声说道:“我是为了拯救10万人而杀了一个人,我是为了拯救无辜者而杀了大恶人,为了使我的国家安宁而杀了一头野兽,在革命前,我就是共和派,我从来就是精力充沛,无所畏惧的。


1793年7月17日,科黛被送上断头台。

马拉之死,作为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不但被写进每一部法国革命史,甚至法国历史著作中,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激动人心的素材。

在林林总总的描述这一场政治谋杀的作品中,最著名的画是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