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读书笔记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读书笔记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读书笔记《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读书笔记夏维“2002年启动的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成为近年来我们共同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这场变革在我国科学教育领域引起了深刻的反响。

对科学课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科学教育基本方式——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极大地开拓了我国科学教师的视野。

并正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教育行为和模式。

”这是郁波老师在2003年秋为张红霞老师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作的序中所说的状况。

三年后的今天,这个“开拓视野”和“改变行为和模式”的过程仍在继续着。

并且引起更多、更深的反思和实践。

而作为我国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方面认识的培训用书,张红霞教授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则为我们逐步揭开科学教育神秘面纱指引了方向。

、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既有历史逻辑顺序,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

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阐释,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导。

既说明了“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读者应“怎么样”。

“科学课”是由“自然课”脱胎而来。

相比而言,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课改开始时就有这方面的讨论和争执。

我也曾经在2004年与人争论过。

可是究竟从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

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剖析。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从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从本书的题目看,作者试图通过与科学教育有关的多个方面的阐释来揭示科学的本来面目。

但是对本书通读下来,却发现,我们仍没有弄清科学究竟是什么。

我只是在作者的带领下逐步认识到科学需要实事求是,科学教育需要亲历探究。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实际上,作者也无意在“科学”的名词上纠缠不清。

她只是想通过对科学史的回顾,对科学相关外延概念的描述使教师们对科学教学有个清晰的认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一条全新的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使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通常我们把能体现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细化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等若干个项目。

在本书中作者着重选择了一些进行详尽地说明和指导。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

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

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

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

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

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

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

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

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

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

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看了张老师的指导,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读书笔记,读后感,课程改革,读者,教师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

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

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

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

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其实这大可不必。

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

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

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

对它的重要性,没有必要赘述。

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让我们去课堂上践行它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仪器,就是那些散发着异味的化学试剂,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

其实就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给科学教学一点人文气息是很需要的。

正如书中说的“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合的两种文化”。

在课改进入到第五个年头的今天,科学教学正在强调与人文的结合。

比如,课标提出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不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吗?在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合作”是个曾经热得发烫得字眼。

虽然现在逐渐冷却,可是合作的重要性还是很明显的。

我们不排斥竞争,因为竞争能促进发展,但我们更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由更大更快的发展。

比如我们的QQ群,那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素不相识的老师在一起交流,互相帮助,不就是很好的合作吗?由理由相信,由这样善于合作的科学老师,一定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探究科学奥秘的同时,逐渐具备完美的人文精神。

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

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陈炜假期看了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在科学课堂上,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张红霞老师说,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一次的培训会上也听到一位老师引用这句话,当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它。

读了这一章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对科学观察做的很肤浅。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非常习惯的问:“为什么?”明明学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的,我们还是追问下去,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

学生说不出来,答不上来,不能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有时会让教师没有了耐性,有时干脆就自己说出来了。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

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我明白了,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

观察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

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有效的思考时,是很难进行科学解释的,或者只会进行推想或想象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什么非常重要。

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提高证据意识,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让学生更好的描述世界,解释世界。

在本章中对观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

同时兰本达也建议,讨论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

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势必会有许多发现,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从同伴中学习自己所未观察到的发现,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互动起来,质疑问难,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

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证伪的一种方式。

但科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很难在课堂中开展的,而在课外进行,又需要教师及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学生本身的思维可能就根本不能参与。

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讨论。

在教学中,我们的讨论有时仅仅只是将观察到的进行汇报,有时仅仅只是个别学生的展示活动,而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让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提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是否和你观察到一样,使学生学会从观察中质疑,也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

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

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

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

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

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

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

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

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

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

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看了张老师的指导,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

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

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

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

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其实这大可不必。

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

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

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蓝桂勇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

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从科学教育的价值上来体现: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

(P104)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二、从科学研究的目的上来体现: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

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

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

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

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

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

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P62)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