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之我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提问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以下在实践中就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意思不明。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罗盘和路标,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
然而实践中往往因教师的提问模糊不清而导致学生思维障碍的现象比较突出。
(2)问题的思考价值不强。
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
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
课堂上,问题难度不当有两种表现:一是过浅,一是过深。
问题过浅的情况较多,一些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
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3)问题缺乏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思维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
惟其如此,就更加要求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
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于思考。
然而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的培养。
这样的数学课,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辛苦。
二、教师提问的误区
1.视满堂提问为启民式教育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现象的出现,应该说与老师对提问与启发式教育的认识不足有很大的联系。
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较为常见。
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大的降低。
2.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和的培养
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课堂提问数量多、有效性低。
国内的有关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平均每天都要问大约定俗成2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提出问题的几种类型中,自我探索、自我提问的效是最好的,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
教师包干的提问必然不不学生的自主学习,侵犯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会使其问题意识的丧失,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问题层次偏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教师所提问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小到何为“问题”的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启情诱思”的。
3.课堂提问不平等现象
课堂中教师提问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的,但实则不然。
有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着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同而不同,尽管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但在反馈答问,教师对学优生采用正反馈多,对学困生则采用无反馈方式多;在语言风格上,对学优生教师采取民主型,而对学困生采取专制型的言语风格多。
这样课堂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4.缺乏理想的沟通情景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时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势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良性的沟通必须在“理想沟通情况”中进行,使彼此受观点。
三、有效提问的类型
(1)激趣式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
一石激起千重浪,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
学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也会有疑惑。
教师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志,启发其思维,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找规律。
(3)联想式提问与启发式提问一样,联想式提问的意义在于引发学和思考,不同的是:启发式提问注重启,注重思维广度的拓
展,联想式提问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
四、讲求提问艺术
提问中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2)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3)提问的多向性。
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
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敢问”“能问”“善问”的精神;使现代教育指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紧密结合,从而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