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导(40张)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导(40张)
术匠心。
例题:
小说训练题《日月行色》2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 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 点:前面说“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 结尾说“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 让我突 生欣喜之情
(2)突出了人物可爱的性格,加强了主人公表达情 感的效果;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 情趣.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 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 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 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 的一般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
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 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 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 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例一:小说阅读训练《日月行色》
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 和作用?(4分)
答案: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 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 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 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 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 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 之情。
(一)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 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 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方法?
例题(二)《二十年以后》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 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 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 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 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 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 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 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 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 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 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 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例题(一)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 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 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 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6分)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 人物形象。(5分)
思路:①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②研读文本有关人物的描写部分。 ③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 女。(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的理想不 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 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 举动,她觉得羞辱。(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 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 “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 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 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 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 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 话的理解和看法。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者背景看 2、从人物特征看 3、从情节发展看 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 5、从整体倾向看
“稠”“鳖熊”均属于方言,具有鲜明 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⑤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含蓄俏皮,富于情趣
(二)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 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 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 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当堂训练:
《三维设计》中的例3《侯银匠》P144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
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 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 提供依据。【由第一句展开】②从突出侯菊的精 细能于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 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 子;
②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③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环境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
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如《书法家》。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解题技巧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
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
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 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 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例题(一)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参考答案:
18.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 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 又害怕、不理解【先答出何种态度】首先是支持,表 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 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 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 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 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 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 世界来的人”。 【再谈看法】
【由第二、三句展开】
命题角度(三)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 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 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 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 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 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 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 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如:《二十年以后》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中间·结 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 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死,然后再写祥 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 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例题(二)小说阅读训练《二十年以后》
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 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 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角度(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 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 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 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 欣赏小说的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和小说的主要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
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
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知识链接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 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总结: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