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章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气温高低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及分析方法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3)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4)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2.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气温的日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原>山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3)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以北半球为例,大陆性气候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性气候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二、降水的类型与降水的世界分布
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1)充足的水汽;(2)凝结核;(3)上升动力使水汽达到过饱和(根据上升动力不同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气旋雨(台风雨是气旋雨典型类型)等类型)
(1)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为主——多对流雨为主
(2)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为主——降水少(大陆东岸例外)
(3)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4)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5)其它成因分析: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气流从海洋吹来(迎岸风)——多雨;气流从大陆吹来——少雨。
暖湿气流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暖流经过——多雨;寒流经过——少雨。
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1、七个气压带(上升湿润,下沉干):
(1)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2)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六个风带(西风湿润,信风干)
3、季风环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冰岛低压)。
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南季风。
对于南亚地区来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四、锋面气旋和近地面天气系统
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地区。
它的识读方法如下:1.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
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2.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气流的前进方向,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
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推理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是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是暖锋。
5.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
五、气候
(一)气候成因分析:形成气候的因子(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洋流;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
)
1.纬度——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
2.海陆位置
3.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
归纳如下: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气团影响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②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受赤道气团(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的影响。
6.人类活动
(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基本方法:“以温定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见讲与练P53)
2.利用自然景观判断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发育的典型景观不同。
(注意:不同的气候类型也可以对应相同的自然带。
如: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都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根据地理位置推断气候类型
(1)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气候类型分布的特殊性①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4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②大陆东岸独有的气候(3种) :三种季风气候
③大陆西岸独有的气候(3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亚洲10种。
⑤分布大洲最多的气候: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高山气候(除南极洲和大洋洲外)。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征(见高二所发表格)
(四)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见讲与练P53)
六、陆地自然带分布与特征
地表气候不一般,植被动物随着变。
九自然带分布谈,热温类型各有三;
亚寒苔原冰原带,另外高山垂直变。
热带雨林赤道边,高温多雨树参天;
猩猩猿猴时常现,河马大象不少见。
热带草原夹两边,非洲南美最广泛;
干湿两季南北反,稀树密草动物欢;狮犀斑马长颈鹿,干季向着水草迁。
热带沙漠回归线,非澳两洲最大片;草木稀少多沙丘,鸵鸟骆驼耐饿旱。
温带沙漠居陆间,亚美澳非都可见;夏季高温冬季寒,植被较少能耐干。
温带草原四季显,多位北半球中间;雨水较少草尤短,黄羊野兔最常见。
温带森林阔叶繁,熊猫梅花鹿罕现。
北部亚寒针叶林,松树云杉能耐寒;
亚美北部欧大半,动物冬夏羽毛换。
苔原气候冬长寒,亚欧美洲最北边;
植物地衣和苔藓,特有动物驯鹿焉。
南极冰原和冰山,企鹅海豹近海岸;
北极点与格陵兰,白熊海象不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