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2.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
3.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
4.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5.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
6.专栏小言论也称新闻小言论。
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
7.述评又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体裁,以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
8.广播新闻评论(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介的具体运用9.广播谈话是“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和分析问题,也称之为“广播漫谈”、“广播杂谈”或“广播对话”。
10.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是指由评论员自己撰写(或参与撰写)并由自己播讲的评论,它是与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
11.音响评论是指兼用实况音响、背景音响和解说及论述性语言表达内容的广播评论形式。
12.资料音响主要是指为引出话题、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而选用的以前录制好的声音资料,包括昔日的讲话、音乐、歌曲及其他唤起人们记忆和佐证评论观点的音响。
简答:1.新闻评论的特点(1)强烈的新闻性(2)鲜明的政治性(3)广泛的群众性2.新闻评论的功能(1)引导(2)解惑(3)表态(4)深化3.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2)评论与新闻相互结合的趋势(3)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意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4)在说理论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5)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互相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4.选择和确定论题的依据(1)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2)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3)重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5.立论的基本要求(1)针对性a.针锋相对,拨正舆论导向b.针砭时弊,对症下药c.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进行立论d.针对人们的思想疙瘩进行说理引导e.寓针对性于正面引导之中,有助于强化立论的赞誉效应(2)新颖性a.论题新颖,且有独到见解b.与错谬或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c.有新的由头或论据d.选取新的立论角度(3)准确性a.概念、论断不准确b.提法、分寸的片面和绝对c.不合法规d.虚夸e.不合语法逻辑(4)前瞻性a.敏锐感b.洞察力c.预见性6.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的要求(1)平易近人深入浅出(2)形象生动爱憎分明(3)入情入理情理交融(4)朴素精炼要言不烦7.配发言论的效应(1)强调的效应(2)深化的效应a.开掘事物的本质,显示举一反三效应b.弥补报道之不足,防止负效应c.延伸报道思想(3)协调的效应a.失利时鼓劲,胜利时提醒,以平衡人们心态b.调剂舆论温度8.哪些新闻事实需要配评论(1)方向性新闻(2)批评性新闻(3)倾向性新闻(4)对比性新闻9.社论的写作要求(1)集思广益、精心写作a.集体研究,精心修改b.党委书记亲自写作或动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论(2)面向干部与面向广大读者(3)严肃庄重与通俗平易10.编者按语的写作要求(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2)迅速及时,轻便灵活(3)言简意赅,点到为止(4)明快犀利,讲究分寸11.新闻述评的特点(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12.新闻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1)选材精当,立意新颖(2)即事明理,重在分析(3)夹叙夹议,事理交融13.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1)快捷(2)浅显(3)平易(4)生动14.音响在评论中的作用(1)充当由头,引出话题(2)提供论据,佐证论点(3)参与议论,烘托主题(4)交待背景,渲染气氛15.电视评论的特点(1)视听结合的评论(2)形象化的政论第一章1、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新闻评论主要表达的是主观性信息;而新闻报道只应表达客观性的信息。
新闻评论中对客观性信息的陈述,一般是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和支持主观性信息的论据性材料;而新闻报道中则不应包括表达作者主观性信息的判断句。
2、新闻评论的形式特征是追求观点的表达效率(填空)3、新闻评论基本的思维方式:发散型和收敛型(填空)第二章1、论点的表达形式是判断。
2、新闻评论的本质是一种对新闻的认识活动,而认识的结果就是论点,其表达形式是一个或多个判断。
3、在形式逻辑中,判断是对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4、论点中的判断分类: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具体判断与普遍性判断。
5、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联系: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和动力。
区别:a、事实判断是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为对象。
价值判断是以事物与我们需要的关系为对象;b、事实判断是以人的认知的形式反映事物的。
价值判断是以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诸种形式反映与我们需要的关系。
6、论点的要求a、在认识方面,作为论点的,应该是一个人的认识的结果。
就认识的对象新闻事实来说,应该是对新闻事实认识的结果:判断一个新闻事实的意义、价值、原因、结果及其他事实之间的关系。
b、在表现方面,一篇新闻评论的论点,在新闻的传播接受环境中,应该比其他议论文的论点更为鲜明,既容易被读者找到、理解,也容易被读者记住。
第三章1、新闻评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填空)2、新闻评论中事实的作用:a、作为由头。
被放在新闻评论开头部分,用于挑开话题、引出议论的材料;b、作为判断的对象。
需要对其进行原因、经过、结果、价值等判断的事实材料;c、作为论据。
在论证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插入的事实材料。
3、论据的要求a、没有争议。
新闻评论的论证,就是要用无争议的论据,来论证可能引起争议的论点;b、与论点和评论对象相关。
不仅要注意论据是否与论点相关,还要注意相关度的高低;c、接近。
评论者与论据的距离要“接近”,为保证论据的可靠性;d、新鲜。
从接受的角度,作者独立积累或搜集的论据材料,本身具有评论“附加值”的作用;从普遍接受效应,人们更多地被新的信息所影响;从写作角度,利用充分的、高质量的事实材料,能充分触动作者的思考,使思考提升更高层面,做出更高质量的判断。
4、论据的种类a、直接的事实材料。
新闻评论追求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认识,所以评论作者应通过亲身调查,尽可能掌握某些第一手事实论据;b、间接的事实材料。
是通过调查梳理的材料。
个人的评论中,主要是用已经得到广泛传播,比较可靠的“公共事实”以及知识(常识、专科知识)作为论据。
5、新闻事实的处理方法a、文头叙事。
新闻评论在开头叙事较普遍。
人们一般先要了解评论的事实,然后再看你的观点。
叙事要概括精简,依据受众的接受语境尽可能少的叙述事实,要避免叙事的雷同;b、文中叙事。
叙事在文中,观点放在最前面。
这种方式是为事实叙出。
第四章1、论证是增加一个命题(论点)的可接受程度。
在议论的“三要素”中,论点和论据是“静态”要素,论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论证的作用(新闻评论表达人们对新闻的认识)论证的两个作用是:用来寻找、检验和确证认识的结果;用来说服别人接受这个认识结果。
3、论证的基本方法是形式逻辑。
4、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它是由两个作为前提(这两个前提必须发生联系)的已知判断而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其公理是:一类事物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事物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5、新闻评论要做的演绎推理,是要从人们普遍经验的“一般”来推出对新闻事件这个“个别”的判断。
(填空)6、归纳推理是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
(填空)思考题97:1、2、辩论双方都把论证建立在比喻上,以“水性”来说明人性,并且各自任意选择了有利自己论点的解释,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其实不可能由这种方法得出确定的答案,因为水与人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性状,这是古人典型的用比喻代替论证的方法,不适合于现代新闻评论。
3、第一段运用的是归谬法,第二段运用的是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第五章1、结构是表达效率的基本要求。
(填空)2、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其基本内容:中心和顺序,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
其实质:就是组织材料问题,就是研究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明事务内部各部分的特性和各部分彼此之间的联系问题。
就议论文来说,结构是整体论证问题,是属于形式方面的问题,是文章的“间架”。
3、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结构反映开头、结尾与中间论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内层”结构反映论证部分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
4、论证部分的结构:基本上是并列与递进两种主要类型。
新闻评论中的并列结构表现的是论证材料之间并列的关系——各自独立、共同支持论点。
递进式结构表现的是不同论证材料之间前后支持的传递关系——前面的论证支持后面的论证,它反映的是评论者对事物的认识深度,最终达到论点。
5、如果结构是一篇新闻评论静态的表现形式,那节奏就是一篇新闻评论动态的表现形式。
(填空)6、思考题113:如果说,新闻评论论点的前置类似于消息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是追求传播效率的表现形式的话,那么如何看待那些把论点放在靠近结尾处的评论呢?(3)(答案)这一般是作者在论点的表达效率与实际的说服效果之间权衡的结果。
作者考虑到有一些论点很难一开始就为读者接受,更愿意采用逐层分析推理,最终“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的方法。
但是这样的论证方式也有风险,要看读者在没前有看到论点,是否愿意一直读完全文。
第六章1、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填空)2、选题的类型:a、事件性选题。
也被称为“事评”,就是论事或就事论理。
其选题的评论紧跟新闻事件,时效性强,能够及时满足读者的期待。
b、非事件性选题。
这类选题不是要对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判断,而是通过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实或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共同的、突出的问题。
(定义)3、周期性选题的评论往往被看作“应景文章”。
第七章1、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a、效率性要求。
其具体要求是最大程度地反映文章内容最重要信息;更有效率地表达文章内容;贴切、具体、鲜明、生动、精炼;b、表现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