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品)城市设计现状调研——建筑篇
(精品)城市设计现状调研——建筑篇
1 周边环境要素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A广场
B庭院花园
C构筑物
D树木
E无
F其他
调查的314座建筑中,仅有 146座是没有景观点缀,且大 部分的景观点缀为树木和庭 院花园。但实际上,这些庭 院花园大多质量不高,点缀 效果十分有限。
3.12 建筑周边环境
2 人文环境
180 160 140 120 100
室内外高差不大,入口处 有二三级踏步, 可防止雨 水进入,门前的踏步也往 往成为居民聊天的空间。
室内外高差不大,入口处 以缓坡处理,居民进出感 觉自然舒适,且方便室内 停放的自行车或电动车进 出。
居民进出感觉自然舒适, 路线一目了然、简便快捷, 但雨水一旦堆积容易漫进 室内。
室内外高差不大,屋子稍 稍低于路面,主要是分布 在714乡道两侧,形成一 定围合感,但下雨天雨水 会倒灌进室内。
1980年后 1950-1980
民国
清
3.4 真实性
基本保持原状的约 占88.7%,局部保持 原状的约占21.3%。
局部保 持原状
基本 保持 原状
3.5 建筑层数
仅一层的建筑占
1层
2层
近一半,2、3、4
层的建筑在地块
各处均有分布。
3层
4层
3.5 建筑层数
高于四层的建筑有4 座,其中5层3座,6 层1座。
1.2 整体认知
鸟瞰图1
1.2 整体认知
鸟瞰图2
1.2 整体认知
南立面图 东立面图
街巷空间分析
2.1 街巷整体风貌
石材 4%
泥石 39%
混凝土 57%
铺装
下水道
街巷基本都已硬质化,57%为混凝土, 39%为泥石,4%为石材。整体卫生状况 较好,排水系统沿建筑一侧分布。从整体 风貌来看,形成:传统民居巷道;多层现 代民居巷道;混合民居巷道以及主要交通 性街道几种类型的街道。
区级
无保护级别
0.16
空间品质优(三个或空间品质一般(三个 空间品质不佳(无空
以上空间要素) 以内空间要素)
间要素或较差)
0.24 民国及以前
1950年到1980年
1980年
损坏情况
0.12 基本保持原状
建筑倒塌破坏,骨架 破坏
建筑部分倒塌或破坏, 但骨架尚存,部分建 筑亦保存良好
根据查找相关的文 献,我们选取了如 下的指标体系对洛 场村的建筑质量进 行了分析。评价体 系有5个方面,每个 方面的权重不同, 且每个方面的梯度 分值设为0-6。
2.4 街巷通达性
最高等级的道路为714乡道, 东西走向过境,宽约10米,承 担对外交通功能。
承担交通功能的街道,除Y714 外,一般宽约4~5米,可通行 机动车,主要承担村庄居住组 团之间以及居住组团与对外公 路之间的联系。
兼具交通和生活 功能的道路一般 宽约3~6米,可 通行机动车。
生活功能的街巷 大多宽度小于2 米,仅可步行或 非机动车通行。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1天线——部分封闭街巷
1、传统民居连廊
部分传统民居通过连廊 连接,形成封闭的街巷 空间,有传统韵味。
2、新建新居 新建多层新居两侧出挑遮 雨棚互相遮蔽,且多采用 连廊联通,形成部分封闭 街巷空间
3、遮雨篷过渡出挑的两侧民居 街道宽度低于2m,两侧建筑遮雨棚 过渡出挑形成部分封闭的街道形态
3.13 现状总结
3.13 现状总结
根据查找相关的文 献,我们选取了如 下的指标体系对洛 场村的建筑质量进
行了分析。
3.13 现状总结
评价指标
功能延续性 保护级别 周边环境要素 修建年代
权重
评分标准
I级(5-6分)
II级(3-4分)
III级(0-2分)
0.1
完全延续
部分延续
不延续
0.38 市级
2.5 街巷空间节点
对于传统聚落而言,道路通常 表现为共性化的连续性意象。 而节点则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意 象,它是街巷中形态发生变化, 具有一定场所感又能实现一定 功能的空间。
在洛场村的街巷系统中,空间 节点有:广场、井台、桥、牌 坊、祠堂、风水塘、学校、街 道膨胀节点、建筑入口后退形 成节点等,最主要的空间节点 为:广场、井台、桥、牌坊。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2建筑入口——方向处理
A
入口方向分析:传统建筑沿 巷道南北两侧各开一扇侧门, 从侧门进入后再进入正门 (东向)。从现状来看,新 建建筑(A地块新建建筑)也 仍然延续传统的沿巷道两个 侧门进入的形态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2建筑入口 ——高度处理
高于路面
与路面平行
低于路面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1天线——开敞街巷
1、开敞街巷可分为几种类型:主要交通性干道街巷,只有一侧有房屋街 巷,以一层老建筑或多层碉楼为主的街巷。以传统民居构成的街巷一般较 为开敞,保持较好的街巷形态,且空间较为开敞,便于活动。
交通性干道街道
一侧为建筑
一层老建筑为主较 为宽敞的街巷
一侧老房屋,一侧碉楼
办公
仓储
工业
教育科研
闲置空地
其他
历史功能以居住为主,其余如教育、祭祀、 办公、仓储建筑均有3-4栋;功能齐全。
3.11 建筑现在功能 1 功能分布
科研教育
办公
祭祀 娱乐设施
3.11 建筑现在功能
1 功能分布
规划区的建筑主要分布在东 侧,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达 57%,而教育、办公、祭祀等功 能用地虽然不多,但是整体来说 功能齐全。除此之外,规划区的 空置率较高,高达31%。
依次按建造年代、损毁情况、登记 情况、功能延续、周边环境等五个 方面对洛场村建筑群进行了梯度分 析,把这些数值落到空间上,从而 反映出村内空间在某一指标下的 “价值”高低。最后将所有指标进 行叠合分析,得出村内空间综合价 值高低的示意图。
建造年代
我们将建筑年代按 从旧到新分为0-6等 梯度,年代越古 老,梯度分值越 高。通过gis关联落 实到空间上后,可 以得出下图。
小组内通过对建筑 的文物保护登记级 别进行了摸查,等 级级别越高的建 筑,其分值越高。
可以看到,村内有价值的古建集中 分布在村子的中部及南部。
功能延续
我们还对每一栋建 筑的功能延续状况 进行了调查,功能 延续状况越好,该 项得分的分值越 高。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3街巷高宽比
1 2
1.宽敞街巷 街巷高宽比较低,光线视野较好,在 这样的空间尺度感下,给人以舒适的 感觉。空间可以通车,同时又适合公 共活动。
1
2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3街巷高宽比
2
1
2.狭窄街巷街巷高宽比很高,空间尺 度感虽然符合人的日常活动,并具 有一定的私密性。但是过高的高宽 比给人造成一定的压迫感。
街巷与水
街巷与历史建筑
2.2 街巷建筑肌理
1
2
3
4
2.3街巷与建筑关系
2.31天线
现代、传统开 敞天线为主
现代、传统开 敞天线为主
狭窄 11%
封闭 25%
开敞 64%
现代狭窄封 闭天线为主
传统开敞、 封闭天线为 主
现代狭窄天线为主
天线形态
两侧建筑的不同形态形成了开敞、部 分封闭、狭窄(包括一线天)三种类 型的街巷天线。以开敞为主,占 64%,封闭25%,狭窄11%
80 60 40 20
0 人文环境
A人气热闹 12
B环境舒适,正常使用 105
C邻里关系尚可 95
D环境较差,氛围冷清 166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居 民表示环境较差,氛围冷 清,这与目前呈现的空心 村现象是吻合的;也有不 少居民表示环境舒适且邻 里关系尚可;因此综合来 看对居民来说目前较突出 的问题是人气不足,而本 次规划正可通过重新盘活 村里的空间解决人气不足 的问题。
可以看到,古建筑(包括民居与碉 楼)在村内是有一定的集聚分布倾 向的,大多分布在村子的东部、东 南部、中部及北部。
损毁年代
损毁情况也分为0-6 的梯度层次,保存 状况越完好,分值 越高。
可以看到,村内北部、东部及南部 古建集聚区内的部分建筑损毁情况 较严重,其余部分新建的民居保存 较完好。
登记情况
城市设计现状调研——建筑篇
目录
1 项目概况 2 街巷空间分析 3 建筑总体情况分析及评价 4 建筑细部分析
项目概况
1.1 区位概况
洛场村隶属广州市花都区花 山镇,位于镇域东部。东部与天 河村相邻,南部与平东村相接, 西侧与东华村接壤,北部与两龙 村相邻,位于机场高速华山出口, 毗邻广州新国际机场,距离新白 云国际机场仅4公里,距离即将 建设的重要项目——万达文旅 城也仅有几公里的距离。本规划 区位于洛场村北部,毗邻洛场村 开发一期。
居住功能主要集中在东侧, 而闲置空置的建筑穿插在居住建 筑中,主要分布在穿越地块道路 的东侧。
7% 31%
居住
闲置空置
仓储
祭祀
教育科研
57%
办公
其他
商业
商住混合
文娱设施
医疗卫生
3.11 建筑现在功能
2 功能延续
规划区的建筑大部分延续了原有的功能,占 比例60%,且大部分是居住功能的延续;部分延 续原有功能的建筑占比较少,仅有4%;未能延续 原有功能的建筑占比36%,且现状多为闲置空置 的建筑。
建筑总体情况分析 及评价
25
3.1 建筑类别
民居约占八成, 较为特别的建筑 有书院3处,宗祠 和亭台各一处。
民居
配芬家塾
竹溪江公祠 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