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


万变不离其宗
一、审题目类型 1(09湖北)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
简要分析 1、明考题型 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含 2、(20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有: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修辞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 写手法等信息 2 、暗考题型
借我慧眼
Hale Waihona Puke 读懂试卷语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第二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上句着 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 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 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 征”)的手法。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凤 凰的悲剧命运,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 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元代贯云石的曲子,然后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句中 “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 回答问题。 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 [双调]清江引 咏梅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运用对偶, 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 其二:芳心对人妖欲说,不忍轻轻折。溪 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 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 简要赏析。(5 分)
问题答案示例:
表达技巧
上片通过暮雨、征帆、岛屿、苇 风、短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寂寞凄 凉的晚景图,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抒发了作者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 情。
参考示例:
表达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 (2分)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 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等;(1 分)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 等,(1分)这些动景更加衬托环境 的静寂。(1分)
四.审设问区间
所谓设问区间,就是根据设置的问题来 明确是针对全篇的内容分析还是针对局部 (某句、某联、某片)的内容分析。 针对局部内容,就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再 考虑其他手法; 针对全篇内容,优先考虑表现手法,再考 虑其他手法。
(2010年高考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咏物抒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怀诗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三.审题干要求
• 显性要求:明确说明或规定的要求。 • 隐性要求:隐含在题目中的要求。
挖掘步骤: 1 .结合题干信息 2 .仔细揣摩挖掘
显性要求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 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隐性要求:
上阕下阕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一样的;
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体现的;
上阕下阕分开来分析。
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 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 二、审答题步骤 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 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简单题型:只需回答表达技巧的名称。
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 完整题型:含“三步走” 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 1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 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 2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 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 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 3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借我慧眼
读懂试卷语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第二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上句着 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 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 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答案】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情。是通过卧闻 晚泊岳阳 欧阳修 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 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关情。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5分)
表达技巧之 情景关系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 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 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水的变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 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 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前水面的窄狭。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示例】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 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 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根据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何种题型
借我慧眼
读懂试卷语
(09安徽卷)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 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州。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州。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 要说明。
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 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 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 情景。)
五、审答案数量
题干问“哪种”,只能答出一种 题干说“哪些”,多角度切入,不能 少答 题干问“主要”或“突出”,一般答 一种,至多两种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审题目类型:明、暗
审答题步骤:简单、完整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 审题策略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满 江 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 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 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 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 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 从军乐。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5 分)
(配练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 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 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拟人(1分)。 将垂杨和春人 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 恋不舍。(1分)
审题干要求:显、隐
审设问区间:整体、局部
审答案数量:一、多、主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残”、雁“断”、月“新”、潮“生”的 江行 [宋]严羽 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乡之感。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的颔联。(4分)
1、(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 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 种表现手法?
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 “” 2、(2012广东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写”“有何特色”“有何妙处”等用语来提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
3、(2012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掌握古诗词鉴赏表达 技巧题审题策略
借我慧眼
读懂试卷语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暗考表 达技巧
景物描写的技巧与角度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 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声光色态、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比喻、比拟、夸张、通感,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