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仪
,方不致误诊。
1
20 世纪 60 年代初,国内很多学者在古人对脉象图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对大量常
见脉的图示进行了临床测绘和分析, 报道和交流了所得脉图的特征和参数的数值范围,
经过
大量的统计分析,初步确定了约 13 种脉图的特征值,对平、弦、滑、虚、实等脉还建立
了判别式, 使脉图辨识进入定量分析。 在脉象客观化的基础上, 脉诊研究进入机制探讨的阶
脉诊仪的用途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中医脉诊客观化。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四诊之一, 是一种独特 的诊断方法。它主要是利用手指的感觉来分析脉搏的“位、数、形、势”等特征,借以判断 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实现无创诊断的目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对桡动脉脉搏波的研究方法
, 大多是把适当的传感器置于被测部位
“整体观念” 为基础的 ,并不是得到一个脉象图 ,再去分析某一个波形就能完成的。 古人讲“不
懂易不能学医 , 易者辨证之道也” 。因此 ,不能单靠摸到某种脉象或得到某个脉象图就茫然下
结论。 脉诊主要通过寸口三部九候之浮中沉取辨属表属里,
寸关尺分候法辨脏腑部位。 即便
如此,脉诊在辨证的过程中仍需与望、闻、问诊共同应用,做到“四诊合参”
推测来求判别函数 ,而进行识别。计算机智能化分析,随着计算机运用的普及与技术的智能
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越来越多地以计算机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代替人工的费时
费力。此法是用计算机对脉图进行分析 ,筛选各项指标 ,挑出主要指标 ,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建立
判别及诊断比较。
以上脉图的分析方法主要的依据是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然而重要是中医的脉象诊断是以
描述 ,建立脉搏波的数学模型 ,依据模糊理论中的择近原理 ,将数据进行类比 , 定出脉象的类
型。如非线性弹性腔理论、流体瞬变的线化理论。 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这是运用时间序
列分析建立的信号回归-滑动平均信号模型
(ABMA), 提取波形的特征参数 ,比较各特征参数
的组内离均差与总离均差的比值 , 然后作 F 检验 ,确定判别能力大小进行筛选 , 利用 Bayes
,来阐明动脉血管内流体参量与时间和空间的
函数关系 ,从而了解脉动频率和节律、脉力的强弱、脉势的虚实和脉象形态特征等。频域分
析法,是近代工程力学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波动信息的方法
, 是把脉搏波分解成为一系列频率
为基本频率整数倍的简谐振动 ,构成一个频率谱。用频谱与倍频的不同来分析脉象的不同。
速率分析法,速率又称斜率 ,即动脉内压力的变化率 ,反映脉波在每一点上的变化速度。斜率
中医师用手指进行“举按寻”
等活动 ,一方面探测患者的脉搏 ,一方面也是使用医生手指外加力量迫使患者寸口桡动脉进
行强迫运动 ,通过改变桡动脉的运动 ,探测运动中的桡动脉的变化 ,获取更多的信息。 使用压力
传感器正是模拟这一行为 , 对获取的压力脉图进行研究 , 根据脉波与所加压力变化做出曲线 ,
得出最合适的取法压力。通过判断在不同压力下的脉图
,将脉搏的
搏动转换成电信号 , 再输入放大电路 , 将微弱的生理病理信号用记录仪记录 , 或用计算机处理 ,
再对脉搏波进行分析诊断。
脉象信息的分析方法随着数学、生物力学、工程学的发展而发展
,同时又受到脉象信息检测
方法所制约。近年来 ,常用的脉图分析方法有如以下几种。时域分析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
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直接通过脉图的形态分析
上,进一步提高了识别脉象的种类及可分析性。此外,借助于其他测试技术,比如先进的彩
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方法等多种测试技术, 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等, 即可促进脉象客观化的研
究,也可为实现脉诊自动化创造条件,缺点就是成本较高。
尽管几十年来有多种脉诊仪在中医研究中发挥作用, 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款脉诊仪在临床上 得到广泛使用。 不少单位热衷于在实验室研究脉诊仪, 在研制时很少考虑临床应用问题, 致 使研究成果与临床脱节, 研制出的脉诊仪或者操作复杂, 应用不便, 或价值昂贵临床单位很 难采用,脉象检查结果如何分析,缺乏专业指导, 大部分中医不明白脉图的含义, 也就很难 在临床上普及推广。 有的专家只管研究, 很多的产品一旦研发告一段落, 马上躺进仓库从而 无人问津。 任何一种医疗仪器如果不能在临床接受检验、 进行完善就不会有生命力, 脉诊仪 的研究也是如此。 研发应面向临床, 只有经得起临床检验的脉诊仪, 才会医学者牵头研发的医管家多功能辨证 仪算是脉诊仪应用领域的一次突破尝试, 在设计产品之初即考虑了结合伤寒论方剂的临床应 用,通过多家合作中医院的使用反馈,脉象诊断结果不再单独作为一个孤立数据输出结果, 而是直接参与中医四诊的辨证识别过程, 用计算机程序逻辑实现了传统中医诊断的方证、 脉 证合参,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波与脉波相对应 ,正向波为升支斜率 ,反映脉波上升的变化速度; 负向波为降支斜率 ,反映脉波
下降的变化速度。分析斜率图的改变可更灵敏的反映各种脉象的变化趋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魏氏提出多因素脉图识别法多因素识图法,是指下感觉的多种因素的
模糊集合 ,目前认为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反映指下感觉的识图方法。李氏认为指端不同感觉的
段。随着脉图的广泛测试和深入研究, 人们已认识到脉图是一项灵敏的生理信息, 被逐渐引
入生理检测的指标而运用于临床。
中医学、西医学、数理、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学者
,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 ,研制出多种性能
各异的脉诊仪 (脉象仪 ) ,有 MX-3C 型、 MX-811 型、 ZM-III 型、 MXY-1 型、 BYS-14 型四
,可以得出脉象的部分属性 ,所以压力
传感器是中医脉诊客观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示, 用压力脉波作为研
究手段,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全面反映脉象的丰富信息, 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
配合多种脉象波形分析技术, 通过多信息、 多角度度来进行脉诊研究很有必要。 比如近年研
制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则独辟蹊径, 将时域频谱分析和模糊数学应用于脉象波形特征的界定
导脉象仪、 MTYA 型脉图仪、 YGJ 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 (整合脉诊仪功能 )等。其区别主要在
于传感器及脉象识别技术 ,有多种固态和液态的传感器 ,如铍青铜悬臂梁式传感器、液态汞式
传感器、 硅杯式传感器、 差动变压式传感器等。 其中压力传感器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经常使用
的探测手段 ,同时也是最符合中医师诊脉习惯的重要脉诊方式。
模糊集合有 9 个 ,并归纳为寸关尺 3 个部位的各 4 种脉图; 脉波-脉位趋势图; 脉象波形
图;脉率趋势图;脉道形态示意图。 这四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分析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
展,又相继出现几种新的分析方法,如建立数学模型,某些脉图所属脉象不甚明确
,是与否
的界限不很明显 , 因而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利用流体力学 ,生物力学等理论 ,对脉象进行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