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极端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

极端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

极端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引导以及调整大学生的这种极端的情绪转向理性温和的意见表达已成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极端民族主义理性
近年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经过网络的传播,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已经形成了一股连官方都难以抗御的势力,这种势力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只要逛一下各大高校的论坛就可以发现,许多热门“爱国”话题并且牵涉到某些相关国家的主题的回帖大都是一些不堪入耳,丧失理性的言论,他们自称为“中国的愤青”,但是我却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愤怒青年”,而是极端甚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政治意识混乱而且淡漠的大学生中的表现,而网络则成为了这些所谓的“愤青”们的主要的宣泄平台。

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大学生,总是从地缘政治出发,强调国家与民族对立的永恒性,把世界看成一个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丛林,而否认国家与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无视国际合作共同繁荣的历史趋势和现实努力。

在他们的世界地图中,国家往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恨的,另一种可鄙视的。

前者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后者以韩国、印度为代表。

对于美国,大学生们把其一切国外行为都看成是霸权主义,看成是对中国未来的最大威胁。


如美国主导的全球反恐战争,在他们眼里,被看成是对弱者的欺负,而完全不知反恐战争对于世界乃至中国的正面意义;比如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他们认为是美国对朝鲜和伊朗内政的粗暴干涉,甚至幼稚地认为,朝鲜和伊朗拥有核武器对中国十分有利;最为极端的是,一些人对9·11感到欢欣鼓舞,甚至把本·拉登当成反对美国霸权的英雄、把塔利班看成中国人民的盟友。

极端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
一、与爱国主义相联系的对立情节
日本是中国大学生中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表现最为充分的国家。

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中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钓鱼岛等问题,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大学生中迅速扩散。

他们呼吁抵制日货,宣扬要血债血偿,搞东京大屠杀,在各论坛上大肆侮辱日本人等等。

至于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正面的社会形象和国际形象,他们几乎一无所知,甚至拒绝接受。

殊不知,在中日建交后日本是对华经援力度最大的一个国家,当初的大量的基建所用的资金和技术如果没有日本当年对华的大量的经援,是很难想象的。

韩国本是一个弱小的邻国,由于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影视和饮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导致了许多青年学生在面对韩国时的复杂心态,再加上端午节申遗问题、个别学者对孔子的国籍问题的一家之说、一些人对长白山提出领土问题等等,引发了大学生针对韩国的网络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鄙视韩国人为核心的。

在这些大学生看来,他们的对美国、日本和韩国印度的反应都
是爱国主义的标志,而浑然不觉其实很多时候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行为,甚至带有种族主义、大汉族主义的浓烈色彩。

比如,在网络上,他们往往称日本人是“猪”,印度人是“阿三”,韩国人和朝鲜人是“棒子”,充满了挑衅和侮辱性的语言。

笔者在一个大学贴吧上看到,一些跟贴直接骂自称朝鲜族人的楼主“棒子”的现象,完全不顾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一个朝鲜族的事实;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满族也进行侮辱性的攻击。

二、与民族经济利益至上相联系的对立情节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一些大学生简单地认一国之得即另一国之失。

许多人认为,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就是掠夺中国人民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就是剥削中国人民的。

他们看到了街边林立的麦当劳、肯得基、沃尔玛、家乐福,看到了路上奔驰的丰田、三菱、奔驰、宝马,在感性上,他们其实是喜欢这些东西的,但是在理智上,他们却认为这些都是西方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工具。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问题,我国以出口劳动力密集、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往往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在理解这些现象的时候,他们往往缺乏真正的理性意识,总觉得自己吃亏了,被剥削了,既没有互利互惠的观念,也没有对国内经济自身问题的冷静反思。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却缺乏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的常识,不明白各国经济互补、贸易互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他们对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和产品,一概采取排斥态度,
恨不能将它们完全赶出中国而后快,完全不顾很多企业建在中国,采用中国原料,雇佣中国员工,给中国政府纳税的事实;与此同时,他们又容易沉浸在中国购买力左右西方国家的经济的意淫中,一旦与西方国家出现外交纠纷和贸易摩擦,立即演变成民族主义的渲泄口,许多学生带着义和团式的激情,动不动就宣称抵制美货、抵制日货、抵制法货,甚至做出围堵家乐福之类的极端举动,而全然不顾多年来我国与西方国家间贸易属于顺差,如果西方国家也抵制我国的产品的话,我们的损失将会更大的现实。

三、与传统文化优越论相联系的对抗情节
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带来了民族文化主体性意识的增强。

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在认识文化问题、特别是有关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将深层的文化问题演化成表面的政治问题,最后归结于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的道路上去。

大学生喜欢从两极来判断中西文化的价值,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大学生,往往是民族传统文化优越论者,与此相应的,便是西方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劣等论。

比如说关于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他们往往鼓吹中国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礼仪之邦”,四大发明,孔孟思想,而相应的一提到美国便是,殖民文化,金钱至上,移民国家等等,殊不知当下中国的公德意识之败坏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而美国的自由法律制度下国民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国民素质才是我们效法的对象。

参考文献:
[1][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2
[2]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7-8
[3]徐友渔.家乐福事件与民族主义[n].南方都市报,
2008-05-11
[4]董海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j]党
史文苑,2008(18):42
[5]徐迅.民族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7.
作者简介:谢冯浩(1988-),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政治思潮与意识形态,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