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学生社团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学生社团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学生社团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学校社团活动调查和参与,以及对对校团委社团部学生干部的走访,提出对社团管理中出现的社团的性质和社团活动重叠;社团缺乏正确的引导;社团价值取向偏转等问题。

就问题应用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以下解决方案,要注重实际效益;做好沟通与协调;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完善监督机制.
关键词:社团管理
一、问题提出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

班级是传统的校园生活的主要阵地。

随着高校内部外部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班级的功能在弱化,学生社团的影响在扩大。

我们学校大小社团52个,其中很多社团的性质相似,组织的活动类似。

这些社团中很多都是跨院系的校级社团,社团成员来源广,往往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

有的大学生还同时参加二个或三个以上的社团,不同的社团成员互相交叉重叠。

我校85%以上的同学都参加过社团。

很多同学都驻足于在社团中自我发展,忽视班级体活动,有的甚至导致班集体的松散。

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必须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团之间性质和活动相互重叠
分工是协作的前提,但是分工又离不开协作,否则,分工就失去了意义,造成组织效率低下。

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组织结构或者可以通过直接发布指示来决定这些社团之间的分工,并予以协调。

社团之间也可以利用彼此之间的交叉联系来实施有效的分工和协作。

我们学校比较大的社团如西部之窗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两个社团他们主要都在做志愿者服务,组织大学生暑期去基层实习,组织支教。

不同的地方在于西部之窗协会在支教和志愿服务的活动中活动地点多数在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中,其实他们的活动在北京周边的城区也有。

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支教和志愿者活动中更多一点的是倾向于城市志愿者服务。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社团组织的冗余,社团服务的重叠。

使得中青院的社团多,社团活动多但是社团规模以及活动影响力都不够大。

而在这其中,这种现象在中青院的社团生活中很普遍。

我曾分别在我校的英语协会和外语系创建的LET GO 外语志愿团队的宣传部任干事。

这两个社团的宗旨都是宣传,构建,和促进中青院外语学习的氛围。

但是它们都做过英语征文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这样就导致很多同学的一篇文章会投向两个社团,准备一次演讲稿参加两次比赛,这使得活动的规模,影响力大大下降。

甚至出现过一篇征文在这次活动中没有获奖却在另一个活动中获奖了,这就说明两个外语类的社团的学术水平不同,这会误导参与者,影响学术指导性。

这意味着管理这些社团中对这些社团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有严重的问题。

2·很多社团缺乏正确的引导
协作意愿是组织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既我们日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工作积极性。

从组织的角度看,协作意愿是组织提供给个人的诱因和赋予个人工作之间的对比关系。

如何在对社团的管理中能够使个体有协作意愿将决定着社团在组织的管理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缺乏专家型老师的指导。

由于对社团作用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学术型社团。

有的指导老师甚至是义务为社团兼职。

对指导老师的考评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虽然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在社团运作过程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的指导老师为数不多,导致指导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对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不够。

比如我校的时事政治协会,从名称上说这个协会都应该是我校的最大社团。

它在学校52个社团中从名称上与校名最接近,并且这种政论性质的社团也应该在我们学校很受欢迎,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曾是这个社团的办公室主任,社团在2009年下半学期举行了一次读书活动,社团指导老师陈生洛教授亲自参加了,并在读书交流活动中和大家积极讨论并帮助大家解决困惑,活动会场当时爆满。

但是由于这学期陈教授出国,时政协会几乎没举办活动。

其次,缺乏好的学生社团领袖。

如有的学生社团的组建就带有功利色彩;有的学生组建或参加社团只为表现自己;有的学生是为了入党、受表彰等。

还有个别社团的负责人拉帮结派,搞裙带关系,在社团换届时任人唯亲等等。

这种现象在我参加过的LET GO 外语志愿团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今年换届的时候,会长经常会叫某几个社团的成员去开小会,组建自己的小团体,把一些社团中的骨干甚至是有非常有能力的人排挤出去。

还有些人为了给自己将来的简历上增填一些内容,积极去争取社团领袖,但是当他成为这个社团领袖的时候目的达到了,上进心减退,没能带领社团继续发展。

3·一些社团价值取向偏移
价值观作为组织和管理追求的目的而发挥作用。

对不同价值的追求导致不同的组织目标。

价值观作为选择和决策的便准在相当程度上支配着组织成员的判断和行为。

由于一些学生社团单纯追求扩大社团的影响面,把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变成了迎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娱乐型和商业型是当前中青社团文化的突出特点。

一些学生社团甚至出现商业化倾向。

大学生社团作为新兴的广告资源和传播媒介,有着不可估量的动态媒体效果,已越来越受到精明商家的青睐。

尤其是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考试培训机构,就业实习机构,和出国中介机构。

学生社团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它们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校团委不能全部解决,并且社团也积极谋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有些企业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学校中举办商业赞助讲座,以吸引学生参加他们的培训学校。

由于单纯注重经济效益,部分社团被企业所利用,成为企业在校内推销产品和进行营利性活动的附属组织机构,导致过多的商业氛围进入校园,浊化了校园相对纯净的学习氛围。

还有大量的商业讲座,它给社团提供的赞助经费是和讲座上座率挂钩的,这使得一些社团不得不到处拉人去凑数,有时候一晚上可以收好几个讲座的邀请通知或者收到同一个讲座的好几次通知,有一些社团内的骨干甚至不得不逃课去参加讲座而耽误学习。

三、政策建议
根据自己在多个社团中工作和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经验以及在走访社团部学生干部和一些社团领袖之后,现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1·明确划分社团的性质,把有共同之处较多的社团合并重组。

这样就可以去除那些冗余的社团,并且会扩大社团的规模,加大社团的影响力,对社团管理起来就更方便,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社团的发展。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2·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

既包括对社团整体,社团学生领袖,社团成员,也包括指导老师的。

根据社团举办的活动和社团对学校的贡献定期评定出优秀的给予奖励,比如开展的一年一度的“五佳社团”、“特色社团”、“精品社团”的评选,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学生社团评优制度一方面是对社团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大学生的社团工作热情。

包括给予获奖社团一定的发展基金。

同时评定出较差的
给予惩罚,责令其停办反思或者予以通报。

对带动社团发展的指导老师和学生领袖给予奖励,从指导老师中评选“最可爱的人”以及各社团推举优秀社团干事,评选“十佳优秀干事”等。

对不积极引领社团发展的指导老师和学生领袖予以罢免,对不积极贡献社团发展的干事予以开出。

奖优罚劣,树立典型。

3·大力构建社团文化。

一方面,举办社团文化节,开展社团之间团队合作比拼等比赛等活动。

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大学生,增强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塑造和提升学校形象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大学生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应该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生活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我校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增添了新的活力。

令一方面,可在具备条件的社团成立社团党、团支部。

学生党、团支部既是党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又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证。

在理论型、学习型的社团中,在条件允许、社团自愿自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社团内建立党团组织,成立学生党支部,以便更好地指导和管理社团。

以上几点建议如果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将对我校对社团的管理以及社团的发展有极大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平.管理学原理
2·廖良才.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3·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