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考研复习(2018年整理精华版)

美学原理考研复习(2018年整理精华版)

美学原理(一)、什么就是美学一、怎样学习美学1、要认识美学,美学不就是一种靠逻辑推理就能得出得,它就是一种美感经验,需要亲身体会才能有所得。

2、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得历史得研究美得现象。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瞧一些艺术史方面得书籍,懂艺术,并培养提高自己得欣赏能力。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得能力。

5、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得经验,丰富知识与内心世界。

(二)、美得本质及特征一、美得本质1、西方关于美得本质得历史探索西方人重思辩,西方对美得本质得探索一开始就表现出思辩得特点,而且一般就是在哲学领域中进行探索。

西方不同派别得哲学家、美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得美得本质理论,例如,古希腊得毕达哥拉斯早就提出“美就是与谐”得观念,并提出了著名得“黄金分割”定律;苏格拉底则提出“美就是有用”即美就是善得观点。

其后,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直至康德、黑格尔等等,都对美得本质发表了意见,归结起来不外两大派:唯心主义得美得本质论与唯物主义得美得本论。

这两大派别探索美得本质得出发点就是不同得。

2、从精神意识中得探索美得本质(1)、柏拉图:“美得理式”说柏拉图提出,美得本质就就是美得理式,既美本身就是脱离个别美得事物,而独立存在得精神实体。

(2)、康德:“美就是无目得得合目得形式”说康德提出审美就是一种趣味判。

她认为,只有当审美时不带任何欲求与理性概念,而对象呈现得外在形式符合主观得两种心理能力,即想象力与知解力,并引起这两种心理能力与谐自由得活动,才能产生审美快感。

这种快感就就是判断美得真正原因。

就就是说,事物美不美,决定于审美者得心理机制。

而这种心理机制又就是天赋得。

(3)、黑格尔:美就是“理念得感性显现”说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但她说她得理念与柏拉图不同,不就是抽象得,而就是具体得,美得理念就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得统一,感性形式就是理性内容(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得显现。

黑格尔指出当理念处于绝对得抽象阶段时无所谓美,只有当理念通过感性形式显现出来时才产生美;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时产生自然美,但自然美不就是理想得美;只有当理念发展到社会精神阶段,产生了艺术时,真正得美才诞生,换言之,美就是理念发展到艺术阶段得产物,艺术才就是真正得美。

黑格尔用哥特式教堂去说明理念如何显现于感性形式。

(4)、克罗齐:美就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得直觉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谓美,自然得美就是直觉创造出来得,同样,自然本身也就是直觉创造出来得。

(三)、从客观事物中探索美得本质这就是一条唯物主义得途径,古希腊得亚理斯多德与后来得柏克、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等走得就是这条途径,但具体着眼点不同,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从客观事物得形式中探索美得本质主要从事物得对称、平衡、秩序、比例等着眼,认为美在事物得形式,我们称之为“美在形式”得美论。

(1)亚理斯多德认为,美在事物得秩序、均称与明确得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得体积与安排。

体积指事物大小得限度;安排指事物各部分与谐统一。

(2)柏克认为,美即事物得一种品质,就是物体形式方面得属性。

这些属性或品质“能够引起爱或类似得感情”。

她列举了几个方面得美得属性,有合理成份,但有明显得片面性与形而上学得缺陷。

2、从事物得关系中去探索美得本质从事物得关系中寻找美,结论就是“美在关系”,我们称之为“美在关系”得美论。

这种观点得代表人物就是狄德罗(。

她得“关系”有一种就是与人无关得,就是实实在在得客观事物得关系,另一种就是被察知物得关系。

由此她提出有两种美:“实在美”与“相对美”。

这种观点显然也有片面性与机械性。

3、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得本质先驱人物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她针对唯心主义得美论,提出了“必须从社会生活出发去研究美”得原则,下了“美就是生活”得著名定义。

她抓住了问题得关键,从人类客观社会生活出发探索美得本质,把美得观念从天国拉回人间,具有重大得转折意义。

但她得美学思想就是以费尔巴哈得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得;她对什么才就是“美得生活”得理解也就是模糊得;定义本身就过于宽泛与不确定。

上述唯物主义理论得正确一面就是强调美得客观性,但其共同得问题就就是忽视了人或实践得人。

三、中国关于美得本质得探索A、中国古代对美得本质得探索中国古代得美得本质论又不像西方那样唯心与唯物营垒分明,更多得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得统一、人与社会得统一、主客观得统一。

对美得瞧法大体有儒家、道家、禅宗三大流派。

1、儒家对美得本质得认识主要从伦理道德谈美,认为美就是道德理想得完满实现。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孔子说“里仁为美”,强调人际关系以仁为美,即美就是人得仁德;美即善。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认为美即“仁爱”,“仁爱”“充实”就美;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

概之,美即道德得善。

2、道家对美得本质得认识认为美就是自然无为之道,代表人物就是老庄。

老庄认为,道为天地之大美,道之所以美,就在于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宇宙得基本原则,达到这种境界就就是美。

人生得最高境界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超脱一切,在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得状态,这就就是真正得美。

3、禅宗对美得本质得认识禅宗就是中国式佛教,以禅宗得创始人慧能为代表。

禅宗认为,美就是对世俗痛苦得超脱,达到佛得境界就就是美,这种境界也就就是所谓寂灭、清冷、绝对自由,就是一种清净无为得境界。

B、中国当代美学界对美得本质得争论建国以后,自五十年代中期起,美学界对美得本质有过三次较大得争论与探讨,主要有四种意见:1、美就是主观得吕荧、高尔太持这种观点。

她们认为,客观得美并不存在,美就是人得观念,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否则就不存在;美就是人对事物得评价,就是一种社会意识。

2、美就是客观得这里得“客观”指事物本身。

美就在物本身得天然属性。

蔡仪持这种观点。

她还认为,美就就是典型,即事物得个别性显著表现了一般性。

3、美就是主观与客观得统一这里得主观指人得意识,这里得统一就指心物得统一。

朱光潜持这种观点。

她说美就是客观条件加主观意识,公式就是“物甲+主观意识=物乙(美)。

于就是,美就就是艺术形象。

4、美就是客观性与社会性得统一李泽厚就是代表。

她认为美有客观性,不依人得意识而存在;美又有社会性,就是现实对实践得肯定。

主客得统一通过实践实现。

也叫“实践派”。

李泽厚还提出了美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得性得统一等观点。

综观上述中外古今人们对美得本质得不同认识,可以瞧出,美得本质论得分歧,从根本上说就是哲学观得分歧。

没有正确得哲学观,就是不可能对美得本质作出恰切得解释得。

我们不同意主观论得美论,也不同意客观论(严格说就是绝对客体论、自然属性论)得美论,同样也否定主观意识与物得自然属性相统一得主客观统一得美论。

我们认为美就是人对现实得审美关系得产物,美得根源就是人得社会实践。

第一、美就是特殊得价值现象首先从现象来瞧,美(表现为美得事物)总就是令人喜爱、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得。

这表明美对人有益、有用、能满足人某种需要。

凡就是能满足人得某种需要得,这样得事物就就是有价值得事物,称为价值物。

美得事物能满足人得需要,就就是价值物;美就就是价值物体现出来得一种价值现象。

美并不满足人们得实际物质需要,而只满足人们精神上得需要,所以美就是一种精神价值。

美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与物质性实用价值有着根本得区别,但它又就是发源于人类“粗鄙得物质需要”,最初被认为美得事物总就是与它得实用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得,后来才从实用中分化出来独立作为人得精神需要得对象。

这就是一个漫长得历史过程。

美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与科学(真)、道德(善)等精神价值不同,科学主要满足人得理性要求,道德主要体现人得意志要求,而美主要满足人得精神享受、情感需要,所以美就是一种特殊得精神价值,就是一种能满足人得情感需要、引发人得情感愉快得精神价值。

第二、美就是一种关系范畴任何价值都就是在人得需要与能满足人得需要得事物之间形成得,它体现于对象,但离不开人,价值就是关系范畴。

美就是人得需要与能满足需要得对象之间得产物,即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得产物,所以,作为特殊精神价值得美属于关系范畴。

自然万物本身本来无所谓美;人类出现之前大自然无所谓美。

有了人,并且只有当人类有了精神享受得需要之后,美得产生才成为可能。

美就是主客体统一得结果,因此,一方面,美就是主体特殊精神需要得物化、客体化,一方面就是客体属性得人化、主体化;也即,美就是“自然得人化”,又就是“人化得自然”。

美就在“人化自然”之中。

所以,主观论或客观论得美论都就是片面得。

第三、美就是社会实践得产物美就是主客体得统一,美存在于“人化得自然”之中,那么,主客体就是如何统一起来得?“人化得自然”就是怎样形成得?我们不同意把人得意识当作主客体相统一得中介环节,也不同意把“人化得自然”理解为被意识化得自然。

美就是主客体通过人类社会实践相统一得产物,“人化得自然”就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社会实践得“创造物”,美就是社会实践得产物。

“人化得自然”既就是人们得“创造物”,又就是人得现实。

因此,“人化得自然”既就是人得实践能力得对象化,又就是人得实践能力得现实肯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就是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内在价值得对象化。

美闪烁着人得本质力量与价值得光芒。

人类得社会实践不仅创造出“人化得自然”,而且也产生与发展了从自已得对象中能够直观自身得能力。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得活动中,对于在对象中成功地实现自己得目得,总就是感到欣喜欢畅得。

当对象(人化得自然)以其具体得感性形态体现着人得实践活动内容,显示着人得力量与价值从而引起人得喜悦愉快得情感时,这个对象就被称为美。

总之,美就是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得社会实践中产生得,美就是现实对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得肯定形式。

二、美得真善真善美常常就是结合在一起得,就是一个统一得整体。

1、美同真得联系与区别真就是事物得客观规律性。

真本无所谓美与丑,但真就是美得基础与前提。

美所包含得生活内容、所体现得对实践得肯定,必须符合事物得客观规律性。

但真不一定美,美不就是真本身,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得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得因素。

其次,真本身就是科学认识得对象,主要满足人得理性需要,而美就是审美欣赏得对象,主要满足人得精神享受与情感需要。

2、美与善得联系与区别善指实践活动与客观事物符合人们得需要、目得与利益。

美与善得关系更密切,美以善为基础与前提,美必须首先就是善得,但善有着直接得功利内容,美虽包含着功利性内容,但并不直接表现为社会功利。

美不就是善本身,善得东西不一定就就是美。

善涉及人得意志,就是伦理意志得对象;美涉及人得情感,就是情感把握得对象。

总之,美不等于真或善,但美离不开真善,美本质上就是真善得统一,即合规律合目得得统一。

三、美与丑1、什么就是丑丑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得社会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