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感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智能感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智能感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摘要说明—大力支持毫米波与太赫兹产业核心技术突破,从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切入开展应用示范,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安检安防设备和解决方案,建设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和检测体系。

积极发展NB-IOT等低功耗广域物联技术,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与骨干企业合作推动NB-IOT技术在智慧城市、环境监测、工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打造开放、协同的低功耗广域物联创新链条。

搭建智能语音推广示范平台,推动智能语音识别在重点行业的云应用和服务发展。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

其中,4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

从出口交货值来看:1-4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9%,增速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

4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加快6.2个百分点。

可见,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已慢慢趋向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

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

围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信息化发展,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链重组,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加快信息化发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持续转型升级的产业生态;加快信息化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的数字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生活新需求;加快信息化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加快信息化发展,统筹网上网下两个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2018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销售收入169027亿元,其中,电子制造收入105966亿元,软件制造销售收入63061亿元。

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会数据显示:本届百强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合计3.5万亿元,比上届增长16.7%;总资产合计4.4万亿元,比上届增长10%。

其中前三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2000亿元;百强企业中主营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10家,比上届增加4家;超过100亿元的有66家,比上届增加8家;入围企业最低主营业务收入50.4亿元,比上届提高6.8亿元。

本届百强共实现利润总额2249亿元,比上届增长20.5%,超过收入增速3.8个百分点;百强平均利润率为6.4%,比上届提高0.2个百分点,超过行业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百强企业平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达到5.6次,存货周转天数为35天;资产负债率66.0%,利息保障倍数6.1倍;各项绩效指标在全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该只能感知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7170.9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520.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7.09%;流动资金5650.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2.91%。

达产年营业收入40389.00万元,总成本费用31698.57万元,税金及附加307.76万元,利润总额8690.43万元,利税总额10196.87万元,税后净利润6517.8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679.0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0.61%,投资利税率59.38%,投资回报率37.96%,全部投资回收期4.13年,提供就业职位807个。

报告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及项目承办单位能够提供的资本金等情况,提出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案,编制建设投资估算筹措表和分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表。

项目总论、项目建设背景、市场调研分析、产品规划、选址评价、项目土建工程、工艺技术、项目环境影响情况说明、企业安全保护、项目风险评价、项目节能评估、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投资估算、经济效益、总结及建议等。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一、只能感知设备项目背景分析“十二五”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掌控能力显著提高,正日益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引领产业转型和融合创新的新动力、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新手段。

当前,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产业体系,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p>“十二五”时期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

2015年信息产业收入规模达到17.1万亿元。

彩电、手机、微型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

二是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进展。

201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信息产业收入比重由2010年的16%提高到25%,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占电信业收入比重提升至27.6%。

电子信息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对外贸易顺差稳步扩大。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国内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304.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量分别超过193.7万件和7.48万件。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 Advanced)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国际主流标准之一,并实现大规模商用。

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达到16/14纳米,制造业实现28纳米小批量生产。

多条高世代平板显示生产线建成投产。

安全可靠软硬件实现重要突破,一批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四是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升级。

宽带接入实现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向光纤入户(FTTH)的跨越,移动通信实现从3G向4G的升级。

新增七个国家级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网间互通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铁塔公司成立,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迈向新高度。

五是信息产业支撑引领作用全面凸显。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两化融合水平稳步提升,互联网对经济社会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2015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3.88万亿元,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平台,成为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渠道、新推力。

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加速经济社会运行模式深度变革。

<p>但与此同时,我国信息产业核心基础能力依然薄弱,核心芯片和基础软件对外依存度高,要素成本增长较快,关键领域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急需提升,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产业发展主导权的能力不强;产品供给效率与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出“应用强、技术弱、市场厚、利润薄”的倒三角式产业结构;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深度不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升。

二、只能感知设备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

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

围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信息化发展,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链重组,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加快信息化发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持续转型升级的产业生态;加快信息化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的数字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生活新需求;加快信息化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加快信息化发展,统筹网上网下两个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p> “十三五”时期,全球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涵正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劳动人口数量增长放缓,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不断增加,人类社会对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时,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创新代际周期大幅缩短,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区块链、生物基因工程等新技术驱动网络空间从人人互联向万物互联演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将无处不在。

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日益交汇融合,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全球经济体普遍把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最大程度释放数字红利,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增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深化结构性改革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

<p>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节点,面临传统要素优势减弱和国际竞争加剧双重压力,面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挑战,面临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历史交汇,亟需发挥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从供给侧看,推动信息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求;从需求侧看,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创新数据驱动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有利于促进消费者深度参与,不断激发新的需求。

<p>同时,我国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主要是: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为最大软肋和隐患;互联网普及速度放缓,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针对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供给薄弱,数字鸿沟有扩大风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不高,政务服务创新不能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制约数字红利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与先进信息生产力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网络安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网络安全风险意识淡薄,网络空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p>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是信息化引领全面创新、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成长为全球互联网引领者的关键窗口期,是信息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激烈竞逐期,也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新旧动能充分释放的协同迸发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