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说课稿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择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
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
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甲烷的颜色、气味、密度(与空气对比)、水溶性。

2、知道甲烷的真实结构。

3、知道甲烷的稳定性、氧化反应、能用化学键理论分析甲烷的取
代反应
4、能描述甲烷与氧气、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

写出甲烷与氧气、
氯气反应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己动手搭建分子结构模型加深学生对
甲烷空间构型的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进行对照实验,利用实验现象以及化学键
理论分析反应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甲烷燃料和能源危机的了解,感受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树立低碳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并逐步树立对立统一规律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难点: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可以燃烧,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

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第一章的学习,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掌握了电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方法,能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甲烷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主题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出答案→归纳总结。

并与实验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2.学习方法
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的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

充分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思路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

即:板块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
取代反应。

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再用探究实验进行深化,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整个教学过程将基于信息化环境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弥补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陌生感。

在课堂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
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五、教学环节
板块一:自主建构物理性质
【图片展示】——天然气、可燃冰、瓦斯、沼气,【视频播放】----西气东输。

【提出问题】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了
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能源,有必要对甲烷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解引导学
生学习课本中甲烷的知识。

【实物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然后汇报。

教学意图: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甲烷,使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

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
【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的
书写。

但是由于结构式只反映甲烷分子中各原子连接方式而不能反映出
甲烷真实空间结构,有的学生可能产生甲烷是平面结构的错误认识,因
此【提出问题】甲烷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激发学生思考,有的猜想是平面正方形的,有的猜想是正四面体结构分布。

【探究实验1】——模拟甲烷的空间分布,学生利用橡皮泥、火柴棒自主拼插
甲烷分子模型。

老师给出引导信息:1、甲烷分子中的4条C—H键完全等同。

2、H与C之间的距离和每个夹角也完全相同。

学生再重新思考自己
作品的正误然后再收集并展示大家的作品,进行相互交流。

活动结果会
出现甲烷存在正四边形或正四面体这两种结构此时再给学生一个信息:
如果把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换成两个氯原子后也只有一种结构,学生分小组再次动手进行实践活动,由此得出甲烷的空间结构应该是呈正四面
体排列。

【小组活动】——纸折正四面体,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
折出正四面体。

然后将折出来的正四面体与球棍模型相比较,明确甲烷的五个原子在正四面体上处于什么位置,对甲烷的空间构型有直观的认识。

最后【动画演示】——甲烷的空间正四面体分布
教学意图: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猜想,并积极得验证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同时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

通过对甲烷的模型和多媒体动画直观观
察,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正确认识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为甲烷的性
质学习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
【创设情境】甲烷能安全得输送到4000公里以外,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学生根据结构猜想其性质是不是很稳定?【探究实验2】将甲烷气体通入到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的溶液。

溶液均不变色,学
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

得出结论:甲烷既不与强氧化剂
反应,甲烷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

但在点燃条件下甲烷就会燃烧。

展示STS素材让学生感知甲烷是一种清洁燃料。

【拓展知识】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煤矿瓦斯爆炸图片,进行安全教育,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意图:通过提问,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
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思想。

培养学
生合理建构,主动探究的精神。

STS素材的呈现,提高了公民的基本素养,提高安全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
利与弊。

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和氯气在光照和遮光条件下反应。

在两支试
管中都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气,一支用纸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点燃的镁条照射进行对比试验。

学生观察记录并回答以下问题:从所得信息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然后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汇报,得出结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了反应。

【学生活动】------球棍模型制作出其可能的产物。

学生再次动手实践运用甲烷的结构探究其性质,展示同学们的作品,用电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动画展示】——甲烷和氯气
反应的成断键情况。

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完成方程式书写,老师再分析和评价,并介绍取代产物的用途。

教学意图:实验可以直观得观察到反应的条件和现象,动画可以生动得模拟出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两种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共同
突破难点。

不仅锻炼学生从微观世界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明白实验手段是检验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
进行回顾和总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存在形式: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坑道气
二、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三、分子结构:
1.分子式和电子式:CH4和
2.结构式:
3.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型
四、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H4+2O2CO2+2H2O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
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六、教学反思:
关于本节课的重点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性质都是由老师提出了问
题,然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师再帮助学
生拓展视野,以促成学生认识的转变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促进学生
科学素养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贯穿了两条线索,即:生活线和知识线。

从天然气的利用到甲烷的氧化反应体现其可做燃料,甲烷的取代产物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沼气的推广使用,西气东输工程等都体现了甲烷的社会价值。

从物理性质开始了解甲烷,再从结构去了解化学性质,甲烷
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这些性质也体现了甲烷的用途,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体现了甲烷的学科价值。

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体现用途的认识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只要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的知识,它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
更多的奇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