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1套)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1套)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悉.如外人(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1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具答之.盖江北之.俗B.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C.便舍.船偶舍.骑步行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128.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29.(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126.(1)通邀,邀请(2)全,都(3)正,正在(4)遗憾127.C128.(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129.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壬午,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

坊市民喜,争欢呼出迎官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

……贼露宿霸上,诇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处存收馀众还营。

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注:诇(xiòng):刺探侦察。

93.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悉如外人悉:(2)具答之具:(3)或以瓦砾击贼:或_ (4)怒民之助官军怒:9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B.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C.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D.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9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96.语段(一)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语段(二)的内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语段(二),谈谈语段(一)作者的写作的用意。

【答案】93.(1)悉:全、都(2)具:详细(3)或:有的人(4)怒:对……感到愤怒94.C95.(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于是(这时)诸路官军全部撤退,叛军(黄巢军)的声势更盛。

96.参考答案: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和平、平等、自由、富足、幸福的理想世界。

语段(二)描绘了战乱中无辜者受牵连、无端遭祸,满城生灵涂炭的景象,可见战争导致民不聊生。

陶渊明虚构一个桃花源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充满战乱、剥削、压迫的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三)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

②旨:味美。

58.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标一处)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5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2)咸.来问讯(________)(3)贫生于不足.(________)(4)犹.不能禁也(________)6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中人语.云如有所语.B.不地著则离乡轻.家尔安敢轻.吾射C.不顾.廉耻元方入门不顾.D.不足....为外人道也贫生于不足6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62.用原文回答:甲乙两文百姓离家逃难的原因各是什么?【答案】58.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59.(1)与世隔绝的地方(2)全,都(3)充足(4)仍然60.B61.(1)渔人把他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2)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62.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乙文: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

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①乾粮,欲住此山。

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

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

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②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①赍:携带。

②事:侍奉。

(选自载孚《广异记·秦时妇人》)1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舍便舍.船不舍.昼夜B.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C.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求闻.达于诸侯D.出不复出.焉水落而石出.者11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2.语段(一)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的句子有哪些?113.语段(一)(二)的主题及主题的表现形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110.B11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112.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3.相似:语段(一)(二)都是通过描绘虚构的世外之境来表现对美好生活向往主题的。

不同:语段(一)是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直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语段(二)描绘的也是世外之境,虽无战乱、压迫、折磨,但那里的人穿草叶、吃草根,生活难能称上美好。

作者欲借此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和百姓生活的困苦,间接表达对社会和平的渴望。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

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节选自刘敬叔《异苑》)9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借指老人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全部说出D.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9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