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对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羊毛制品或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的响声,夜晚甚至可以看到电火花;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静电现象,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难点: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五、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木尺、羊毛制品;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课件。

六、教学策略
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发展
体现教学的科学性
七、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5分钟)
出示小气球: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

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头发,太难看了。

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帮助它长出漂亮的头发。

小组活动:学生讨论――交流――验证
教师谈话:哈!真不错啊,小气球变得真漂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设计意图:我首先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体验静电现象(5分钟)
教师谈话: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你能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吗?
学生活动: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试着对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
你用了哪些材料?
你是怎么做的?
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
为什么会带上静电?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举一些例子就行),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了解)
(三)探究奥秘。

(20分钟)
师:平时你能感觉到物体带电吗?(不能)为什么我们平时感觉不到呢?(学生讨论、汇报)
1、认识电荷
播放动画,认识正负电荷。

动画设计:
出现正电荷:大家好,我叫正电荷
出现负电荷:大家好,我叫负电荷
正负电荷:我们同时存在于一切物质中。

由于我们的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出示梳子,师:没梳头发之前,它表面的电荷是怎样的,它带电吗?为什么?(学生推测)
课件出示:由于正负电荷数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但是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会发生转移,使正负电荷数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并且互相摩擦的物体显示的电荷会不一样,一个显示正电荷,另一个就显示负电荷。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梳子梳头发是怎么一回事,(请一位女同学上台示范)梳子与头发摩擦,正负电荷数发生变化。

这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用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靠近头发,会有什么现象呢?(头发会被梳子吸起来)说明带不同电荷的物体会互相吸引。

→←带不同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
2、实验活动:
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对静电有了初步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

假设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相互吸引)头发可能带什么电荷?(带正电荷)
引导学生归纳: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羊毛制品或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气球靠近后互相分开了)为什么会这样?(引导:两个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带的电荷是怎样的?相同的电荷可能是什么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

引导学生归纳: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

(课件:)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得出了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

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磁铁)
(设计意图:采用资料和形象的课件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是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


(四)让电荷流动起来(5分钟)
1、刚才大家的梳子是不是都与头发摩擦过,都能吸起碎纸片。

(是)
2、现在请你们不要摩擦梳子,将梳子靠近碎纸片,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碎纸片没有被吸起来)现在梳子为什么不能吸起碎纸片了?
(生可能会说,现在没有与头发摩擦了或物体中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3、师:如果让梳子与头发不停地摩擦,能不能让电荷持续流动?(生可能会说能。


4、师: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持续的动力或能量,持续的动力或能量转化为电源;另一个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
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在同时流动。

5、举例:生活中的电器如电灯、电冰箱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才能正常工作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五)评价体验(4分钟)
今天这节课过得真愉快,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


(六)拓展延伸(1分钟)
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老师也把今天用的材料留下来送给大家,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为学习后面的课程打基础。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