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1898~1899 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学家注意。

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

1900 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1900~1901 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遗址。

1902~1903 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车调查发掘;·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 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

1904~1905 年德国考察队由A.von 勒科克率领,第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调查发掘。

1905 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1909 年);·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动,直至1907 年。

三次窃取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

1906~1909 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

后又发掘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敦煌附近出土简牍的汉代烽燧遗址,从敦煌石窟骗取大量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派遣伯希和来西北活动,起初在新疆发掘巴楚和库车附近的遗址,并调查克孜尔、库木吐喇石窟,1908 年到达敦煌,骗取了写本文书中的精品约5000件;·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等来西北活动,开始在天山南北和吐鲁番调查,1909 年由楼兰遗址窃取李柏文书;·俄国П.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西部调查并发掘西夏到元代的黑城遗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于1906~1907 年调查河南巩县和洛阳龙门的石窟,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山东的汉画像石;·法国学者E.┵.沙畹于1907 年调查陕西的汉唐陵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阙、山东碑刻,以及通沟高句丽墓群。

1910~1912 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在旅顺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桔瑞超于1910 年发掘楼兰遗址和阿斯塔那墓地。

1912 年从敦煌石窟骗取一批写本文书。

1912 年法国传教士闵宣化调查内蒙古东部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

1913 年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文汇编为《殷虚书契》出版。

后又出版《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及《殷虚书契续编》(1933)。

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的甲骨资料,以此四书收录最多。

1913~1915 年斯坦因第三次来西北活动,除继续在新疆考察外,主要调查发掘了敦煌、酒泉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西夏至元的黑城遗址,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和阿斯塔那墓地,再次窃取大批文物。

1914 年从此年起,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及白河沿岸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法国V.色伽兰等人调查陕西的秦汉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广元千佛崖石窟。

1914~1915 年俄国人 C.Ф.奥尔登堡率领的考察队在敦煌进行测绘,并劫去第263 窟的壁画和一批写本文物。

1917 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对甲骨学研究有较大的推进。

1918 年关野贞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广泛进行古代建筑、陵墓和佛教艺术方面的调查。

1919 年桑志华在林西、赤峰一带发现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0 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 3 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

1921 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龙骨山遗址,发掘出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与师丹斯基、袁复礼共同进行首次发掘,由此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

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县沙锅屯遗址;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河北巨鹿县发掘宋代故城遗址。

1922 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日本常盘大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寺石窟。

1922~1923 年桑志华和另一法国传教士德日进,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发现并发掘萨拉乌苏遗址,从晚更新世的地层中采集到一批旧石器和一颗人类牙齿化石;又在今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这些遗存,被命名为“河套文化”。

1923~1924 年安特生经西安去甘肃、青海二省的洮河、湟水等地区,广泛进行史前遗址的调查发掘;·马衡1923 年去河南调查新郑彝器出土情况,推断出土地点为“郑伯之墓”。

1924 年又去洛阳调查汉魏故城南出土石经的太学遗址。

1925 年安特生发表《甘肃考古记》一书,将甘青地区的远古文化分成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

1925~1926 年美国中亚探险队考古学主任纳尔逊调查长江三峡地区的史前遗迹。

1926 年清华学校研究院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由李济邀请袁复礼共同进行山西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并发掘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

这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考古是发掘。

李济将发掘收获编撰为《西阴村史前遗存》。

1927 年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由中国学者李捷和瑞典学者B.步林负责,开始进行周口店遗址的大规模发掘;·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徐炳昶(旭生)和斯文赫定分任中外双方团长。

经内蒙古前往新疆,进行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由滨田耕作、原田淑人等出面,约请北京大学考古学会马衡、沈兼士等,在东京联合组成东方考古学会。

本年在旅大地区共同发掘貔子窝(今皮口镇)附近的单砣子等遗址。

后中国学者陆续退出。

1928 年吴金鼎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附近的城子崖,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旅大地区发掘牧羊城遗址;·国民党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隶属教育部;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

派董作宾于10 月13 日起在安阳小屯村进行试掘。

这是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洛阳金村8 座战国大墓被盗,出土羌钟等重要文物,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调查并记录了墓地的大体情况。

1928~1929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活动。

黄文弼在吐鲁番附近调查发掘高昌古城、雅尔湖故城及麹氏高昌墓地;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调查汉唐时代的城堡、寺庙、沟渠和屯戍遗迹;又在罗布淖尔附近调查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汉代烽燧遗址。

袁复礼在吉木萨尔附近,勘查并实测唐北庭都护府遗址。

后黄文弼将其工作收获编撰为《吐鲁番考古记》(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记》(1958)、《罗布淖尔考古记》(1948)等书。

1929 年李济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以下简称“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本年主持殷墟第二、三次发掘,发掘地点限于小屯。

第三次发掘所出甲骨中有著名的“大龟四版”。

为及时发表殷墟发掘简报和有关研究成果,创办《安阳发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聘请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为名誉主任。

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事新生代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新生代研究室委派裴文中负责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12 月2 日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这是世界人类化石研究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国内外学术界为之震动;·北平研究院成立史学研究会,内设考古组,由徐炳昶任考古组主任。

1930 年梁思永到史语所考古组工作。

前往东北调查试掘昂昂溪史前遗址,又去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等单位合组燕下都考古团,由马衡率领进行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陈万里从本年前后开始,在浙江一些地方进行古代越窑和龙泉窑遗址的调查;·山西公立图书馆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发掘山西万泉县阎子屹塔汉汾阴后土祠遗址。

1930~1931 年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合组山东古迹研究会,由李济、梁思永相继主持发掘城子崖遗址,参加工作的还有吴金鼎、郭宝钧等。

通过发掘,对龙山文化的内涵有了初步认识。

发掘收获由梁思永主持编写为《城子崖》(1934),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调查发掘汉代烽燧遗址,获简牍1 万余支。

其考古报告于1956~1958 年在瑞典出版。

后汉简部分汇编为《居延汉简图版之部》(1957)、《居延汉简释文之部》(1975)和《居延汉简甲乙编》(1982)。

1931 年裴文中主持发掘周口店遗址的“鸽子堂”洞穴,首次发现大批人工打制的石英制品,又发现人类用火的痕迹,从而确认北京人文化遗存的存在。

贾兰坡开始参加周口店的发掘;·梁思永参加李济、董作宾分别主持的殷墟第四、五次发掘,发掘方法有较大的改进,开始在小屯辨识夯土建筑基址。

刘燿(尹达)、石璋如开始参加殷墟发掘;·梁思永、吴金鼎、刘耀在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

梁思永撰写《小屯龙山与仰韶》和《后冈发掘小记》进行论证。

这是中国史前时代考古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山西公立图书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发掘山西万泉县荆村仰韶文化遗址;·郭沫若著《甲骨文字研究》出版,开辟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甲骨文研究的新途径。

1932 年李济主持殷墟第六、七次发掘,发掘地点除小屯外,还有侯家庄高井台子和王裕口霍家小庄。

在小屯发现更多的夯土建筑基址,并有排列整齐的柱础;·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甲骨断代的十项标准,对甲骨学研究有重要的推进;·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政府合组河南古迹研究会,由郭宝钧主持发掘了浚县辛村西周时期的卫国贵族墓地(发掘延续到1933 年),又由刘燿、吴金鼎等发掘浚县大赍店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