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杭州市科学下城区二模答案

2019年杭州市科学下城区二模答案

2019年杭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下城区二模)科 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C )A .CO 2:表示二氧化碳中含有2个氧原子B .M g +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C .2Cu :表示2个铜原子D .S 2-:表示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命题考向:考查化学符号的意义。

解析:A 项中“2”可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B 项中“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 项中“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2.如图是某种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第2题图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数量改变B .①在反应中是还原剂C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 .③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命题考向:考查反应微观示意图。

解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量均不变。

①是C 2H 6O ,在反应中被氧化,为还原剂。

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有O 2,属于单质,故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③为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A)A.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克隆猴”B.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繁殖大量月季花C.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棉”D.通过体外受精技术产生“试管婴儿”[命题考向:考查生物的生殖方式。

解析:克隆的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4.图为甲、乙两位同学血型检验示意图,下列关于两者血型判断正确的是(A)第4题图A.甲为A型、乙为O型B.甲为B型、乙为AB型C.甲为A型、乙为AB型D.甲为B型、乙为O型[命题考向:考查血型。

解析:A型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由图可知,甲的红细胞上无B凝集原、有A凝集原,乙的红细胞上无A 凝集原和B凝集原,所以甲为A型、乙为O型。

]5.估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C) A.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10gB.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9℃C.普通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D.百米比赛时运动员的速度约为20m/s[命题考向:考查科学量的估测。

解析: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200g。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

百米比赛跑进10s就接近世界纪录,此时的速度才10m/s。

] 6.许多生物实验要用到显微镜,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B)A.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需进行染色,以便有更好的观察效果B.低倍物镜调换成高倍物镜时应转动物镜转换器,再调节粗准焦螺旋C.若在视野中看到草履虫逆时针游动,则载玻片上草履虫实际为逆时针方向游动D.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使用高倍物镜比低倍物镜时可见的细胞数目更少[命题考向: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

解析:低倍物镜调换成高倍物镜时应转动物镜转换器,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7.下列对甲、乙、丙、丁四幅曲线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第7题图A.图甲若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肾脏时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则该物质可能是尿素B.图乙BC段表示人体的呼气过程,此过程中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处于舒张状态C.图丙可表示植物一昼夜中光合作用强度变化,且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d 点D.图丁表示某食物链中草、鼠、狐三者数量关系,则A、B、C依次表示草、鼠、狐[命题考向:考查泌尿系统、人体的呼吸、光合作用、食物链。

解析:人体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尿素含量不断减少,最终变为0,图甲若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肾脏时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8.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第8题图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命题考向:考查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解析: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

]9.科学中的假说需要一定的证据支持。

下列证据与假说不对应的是(B) A.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在不断变动B.地球有昼夜现象——地球绕日公转C.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大陆漂移说D.远离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较老——海底扩张说[命题考向:考查地壳运动、地球公转。

解析:地球有昼夜现象,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昼夜不断地更替,还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10.依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第10题图A.实验①能说明N2不支持燃烧B.实验①可以改用CO2进行实验C.只从实验②就可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D.实验①②对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命题考向:考查燃烧的条件。

解析:只从实验②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1.描述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C)A.立春:“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B.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形成雨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C.秋分:“丹桂小菊万径香”,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D.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形成霜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命题考向:考查改变内能的途径、分子热运动、物态变化。

解析:“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形成雨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一朝秋暮露成霜”,形成霜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12.假如地球只有绕日公转,没有自转,下列最可能出现的是(D)A.没有昼夜现象B.江水不会流动C.太阳东升西落D.没有昼夜交替[命题考向:考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3.现有100g 20℃的饱和KOH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K2O固体(K2O+H2O===2KOH),充分反应并恢复至20℃,所得溶液与原溶液保持一致的是(D)A.K+总数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的质量分数[命题考向: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加入的K2O固体会与H2O反应,使溶液中溶剂减少,温度恢复至20℃后,溶液仍然饱和,且有溶质析出,则溶质质量(K+总数)减少,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 14.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一种仪器。

如图为电流表的表头内部结构示意图,它由永磁体、线圈等构成,当有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会发生偏转,从而带动指针转动。

其原理与下列相对应的是(B)第14题图A B C D[命题考向:考查电与磁。

解析:电流表的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A 项的原理是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效应)。

C项的原理是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效应)。

D项的原理是电磁感应。

]15.如图所示,人用绳子拉着木块,木块在绳子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第15题图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木块所受的重力B.木块对绳子的拉力和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大小相等C.木块所受拉力的施力物体是人D.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绳子对木块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命题考向:考查受力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解析: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小于木块所受的重力。

木块所受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绳子对木块的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

]16.下列有关除去主要物质中的杂质说法中,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A)[命题考向:考查物质的除杂。

解析: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能用加入蒸馏水再过滤的方法除去氧化钙固体中的碳酸钙固体。

在氯化钾和氯酸钾的混合物中加入二氧化锰加热,会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能达到除杂目的。

氯化氢气体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通过浓硫酸可以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但是无法除去二氧化碳。

]17.如图所示,用一根自重可以忽略不计的撬棒撬动石块。

若撬棒C点受到石块的压力是1500N,且AB=1.5m,BC=0.3m,CD=0.2m,则要撬动石块所用的力应不小于(D)第17题图A.500N B.300NC.200N D.150N[命题考向:考查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要使撬动石块的力F A最小,则应使该力的力臂l A最大,所以杠杆的支点为D,l A=AB+BC+CD=2m,F C=1500N,l C=CD=0.2m,F A=F C×l Cl A=1500N×0.2m2m=150N。

]18.将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A、B两个实心小球,分别轻轻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装满水的烧杯中,两球静止时,A球沉底,B球漂浮,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第18题图A.两个小球的质量关系是m A=m BB.两个小球所受浮力关系是F A=F BC.水对两个烧杯底部压强关系是p甲<p乙D.两个烧杯对桌面压力关系是F甲>F乙[命题考向:考查物体浮沉的条件、浮力、压强。

解析:A球沉底,B球漂浮,说明A球的密度大于水,B球的密度小于水,即ρA>ρ水>ρB,而A、B的体积相同,所以m A>m B。

A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B球排开水的体积,所以两个小球所受浮力关系是F A>F B。

两烧杯中水面高度相同,所以水对两个烧杯底部压强关系是p甲=p乙,则两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等,而甲烧杯底部还受到A球的压力,所以两个烧杯对桌面压力关系是F甲>F乙。

]19.向盛有10g 49%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5.6g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固体残留,t1时迅速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

整个过程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第19题图A.a→b点,溶液的pH一直增大B.c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C.d点固体,加入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D.m=15.6g[命题考向:考查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a→b点,铁和稀硫酸反应至稀硫酸完全反应,铁粉过量,溶液的pH先增大后不变。

c点时,铁和硫酸铜未反应完全,溶液中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两种溶质。

d点时,铁粉或硫酸铜无剩余,反应终止,此时烧杯中的固体为铜或铜和铁的混合物,加入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10g 49%的稀硫酸含溶质10g×49%=4.9g,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其和铁粉完全反应,消耗铁粉的质量为 2.8g,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g,则m=10g+2.8g-0.1g=12.7g。

]20.下列对科学知识的归纳,错误的一项是(D)A.科学巨匠及贡献: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规律B.生活中安全常识:煤炉取暖——注意通风防CO中毒C.化学与环境保护:回收废旧金属——节约金属资源D.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人体的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中都具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命题考向:考查科学史、一氧化碳的性质、环境保护、血管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