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鉴赏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写人们盼望春天的
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 主旋律。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 拂下姗姗来到人间。“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赋 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画春。这是全文 的主体,作者采用了先画轮廓,再分述细描的写法 描写春天。先总写春天的山、水、太阳:山,明朗、 润泽;水,“涨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 继而用大量的笔墨,细致人微地描绘了春草勃发、 春华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春早人勤这样五 幅图画,勾画出春天的动人景象,把一个生机勃勃 浑然完整的江南春景呈现在读者。“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 个“节”字特别表现了小草萌发的力量,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写照。“嫩嫩的, 绿绿的”,描写小草的质地和色泽,也显示着它蓬勃的活力。园子里、田野里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是从大面积上写春草长势的旺盛。接下来以速写式 的笔法写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从侧面写出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欢乐。
三是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景物描绘得形象 生动,十分可爱。如把济南的小山比作“小摇 篮”,把城外山野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 济南的水面、天空比作整块“空灵的蓝水晶”,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将景摊拟人代,更令 人感到亲切。如写济南老城,“暖和安适地睡 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温情脉脉,非 常动人。再如将山坡上缤纷的色彩,说成“给 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此外, 写山腰的薄雪“忽然害了羞”,岸边垂柳还要 在水中“照个影儿”,描写得情态可掬。 由于作者笔下饱蘸感情,所以文中的山水等景 物也显得情意绵绵了。
3.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朴实。 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用词遣句、表情达意方面, 功力极深。如“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不说 “没有风”,而说“没有风声”,非常准确、贴切。 济南的冬天不可能没有风,有风而风并不大,所以 没有风声。这就恰切地表现出济南“温晴”的天气 的特征。再如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 冒着点热气……”,不说“冒着热气”,而说二宣查 直热匀二,、用词很讲究分寸。“冒着点热气”, 表示“温”,这正符合济南冬天的特点。若说“冒 着热气”,就显得“热”了,表达就过分了。文中 写景时,用“晒”“睡”“镶”“卧”等词,都非 常准确、生动。文中语气词的运用体现了口语化的 特点,语气舒缓,朴实亲切。
济南的冬天
本文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 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达了作 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1.思路清晰,描绘景物有条有理。 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 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 “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接着写济南冬天 的山、水。在写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的 山和水。文中2至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 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图。第5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 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 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 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 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总束全文,既点题, 又深化题意。文题“济南的冬天”,是指所写的是济南 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是别处的冬天。而结句“这就 是冬天的济南”,因上文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山水特 有的明丽色彩,此句用“冬天”来修饰济南,就反映出 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 这也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遥相呼应。结构显得
2.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丰富的感情。 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处处充满作者的赞美、 热爱之情。 一是直接赞美、抒情。如“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 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 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就是冬 天的济南”等。 二是创设优美的意境,境中饱含深情。如:“请闭 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 阳光……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那水呢,不 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把终年 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 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 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 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 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 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 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 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 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 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与议论文不同,它不需要逻辑 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 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 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 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 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 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 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 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 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 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 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 义。
本文在写法上有鲜明特色,语言准确生动,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 爱赞美之情。 1.观察细致,并到准确生动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如写春草时, 用“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写出春草嫩、绿、软的特点。写春花 一段中,一个“闹”字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飞来飞去在花丛中忙碌采蜜 的情景,这里借蜜蜂之“闹”来写花丛之密,花香之浓,渲染了百花争春的 气氛,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2.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比喻句如:写春花,用“火”“霞”“雪”来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 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烈、霞的绚烂、雪的高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写地上的 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使人仿佛看到了遍布草丛中的野花在春风中在 阳光下时隐时现的动人情景。结尾的三个比喻句,设喻新颖,含义深邃。崭 新的容貌、多彩的风姿、青春的活力,这就是作者把握的、并由衷赞美的春 之特色。拟人句如:写春回大地,说“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拟人化,让 读者仿佛看到她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 烘托出诗的氛围;写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的情态。 3.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文章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描绘了五幅 图画。从轮廓到细部,从花草到春风春雨,从大自然的画面到人们的活动画 面,安排有序,层次分明。画面与画面之间联系紧密,承接自然,很好地表 达了作者赞颂春天、憧憬未来的感情。
春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 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作者 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 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 作,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 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本文是按照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描写春 天的。
在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之后,作者把笔转 向了春天里的人,写了人们迎接春天的情景。这里 作者没有进行细致描摹,而是着重渲染了人们纷纷 走出户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 的精神状态。 第三部分(第8至10段),赞春。作者连用三个比 喻: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强调它是“新 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强调 它是“漂亮、娇美”的;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 年”,强调它有“无穷活力”。这三个比喻句,生 动形象地解释了春天“新”“美”“力”三个方面 的特性,抒发了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有力地 总结了全文七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主题。
描写春花,突出的是百花争春的繁荣景象。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近的桃、杏、梨 花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春花竞放:“你不让名么-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在赶捎儿”。再用一组比喻形容花色的艳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亡 喧勺像雪’成然后,展开联想:卫遴酒嘴噢啾庆果实累里,并用蜂闹蝶飞来渲染 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写地上的野花遍地都是,虽然有的没有名字,但是同样 艳丽,而且更有情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描写春风,作者从多方面落笔,突出春风和暖与清新的特点。先引用“吹面不寒 杨柳风”这句诗,写出了触觉方面的感受:和煦、轻柔;再写嗅堂方面的感受: 清新,湿润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气味和花香;最后写视觉和听觉感 受:春风中呼朋引伴的鸟儿与清风流水应和着,嘹亮的短笛成天响着。本来难以 捉摸的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被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描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征,后写春雨中特有的景象。写雨的特征,作者抓住了 两个方面:一是雨多,“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二是轻柔细密,作者 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雨中的景象, 写了两个方面:一是雨中的自然景物——树叶和小草;二是雨中的人间景象—雨 中的行人和劳作的农民,渲染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里既写了静夜,也写 了白天的活动,三言静景也有动景,勾画出春雨轻柔湿润、人间静谧温馨的美妙 意境。
写景散文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