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分析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分析

绪论文献P2文献:文—文字,记载。

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而马氏所谓“文献”包括三种历史资料:(1)正式印行的典籍;(2)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3)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

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

传统文献学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PPT)古典文献学的体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书史古典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注释学古籍翻译古籍整理学古籍索引学专科文献学(PPT)第一章金石P21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缣帛P26缣就是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二章版本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

(PPT)版本类型(PPT)一般所谓版本类别,主要是指纸质书籍的形式而言。

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一)写本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二)刻本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三)珍本与善本善本:指好的版本。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亦可视为善本。

珍本:指珍稀版本。

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均可视为珍本。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孤本是指现存的唯一版本。

(四)活字本和影印本活字本是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根据制造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

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1.验牌记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

2.考刻工刻工即刻字工匠。

刻字的工匠以刻版计酬,出资人为了便于付酬,往往要求刻工在所刻书板上附刻自己的姓名或姓名的一部分,以便核检。

刻工为了对所刻书板负责,或许还有借以自我宣传的考虑,也乐于刻上自己的姓名。

3.看版式版式即书的样式,包括栏线、行款、版心等部分。

4.查讳字避讳就是在书写的文字中不得直接出现当代君主及其所尊之名,要采取适当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崇。

这些所避讳的字就是讳字。

古代避讳一般是避国讳;也有的将避讳推及到自己的长辈,称为避家讳。

5.看字体古人刻书颇重书法,一个时期、一个地域往往有某种或几种流行的字体。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刻的书板,字体也会有不同的特色。

根据字体来鉴别版本,成为版本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6.看纸墨刻板印书所用纸墨一般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一些版本学家也利用纸墨来进行版本鉴定。

通过纸质、墨色来鉴别版本,需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

通过纸墨鉴别版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7.看装帧根据版本的装式,也可以鉴别版本的时代。

但各时代的装式并非绝对的,需要在进行版本鉴别时加以注意。

8.审书名这里所说的书名,主要是指书名前的一些冠有朝代名称的词语,如“国朝”、“皇朝”、“昭代”等,以示对当代的尊崇。

(二)根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1.读序跋中国古籍大部都有序跋。

序亦称叙,分自序和他序两种。

秦汉时期,作者自序和整理者序都置于书后,用以叙述该书的成书过程、篇目次序、流传情况等。

2.审内容根据书籍的内容,可以断定该书出版的时间上限。

审查书籍内容主要是指审查那些可以判断该书成书时间的内容,如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

根据内容来鉴别版本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1.读题识题识即藏书家或其他人有书上所留下的题跋识语。

好的题识对于鉴别版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籍版本很多都有题识,有些还是名家题识。

名家题识不仅有助于鉴别版本,而且提高了版本的收藏价值。

2.审藏印古代藏书家有一个传统,喜欢在收藏的图书上钤上自己的藏书印,表明此书为其鉴定收藏。

审查藏书印可以帮助鉴别版本。

3.查著录有的古籍文献目录不仅著录文献名称、卷数、作者、成书时间等,还兼记该文献的版本情况,如牌记、刻工、版式、讳字、装帧、序跋、题识、藏印等。

这类版本目录对于鉴别版本有很大帮助。

特别是那些有解题的善本书目录,对于版本鉴别的作用更大。

第三章文献三大体裁P72第一是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

第二是编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

第三是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称为抄纂。

第四章校勘(PPT)所谓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校,原意是犯人戴的木枷,两片一样,故谓校。

勘,《玉篇》说,勘,削也。

古书写在竹简上,发现错误后刊削改正称为勘。

校是比对,勘是勘正。

综合起来说,就是通过版本的对比来勘正文本中的错误,从而选择最接近本来面目或最完善的读本。

文献错误的原因P85-88(1)讹文,或称伪文,系指文献在传抄或翻刻过程中出现了文字上的错讹。

其原因,多半是有汉字特殊的形体造成的,再加上反复多次的传抄和翻刻,司职者稍不留神,便容易致误。

(2)脱文,或称脱字,系指文献在传抄翻刻过程中漏掉了应有的字句。

脱文出现的原因,大体有二:其一,抄写人或刻写人无意为之,亦即前文所言的马虎所致。

其二,抄写人或刻写人有意为之。

或者是因为厌倦,或者是因为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或者是因为对得到的报酬不满意。

(3)衍文。

系指文献在抄写、翻刻过程中多写或多刻了原书内容之外的字句称衍文,这是因为文献反复传抄和多次翻刻才造成的,这是大前提。

但若细究,情况还略有不同。

其一,因为撰书人、抄写人或刻写人的马虎所致。

其二,抄写人或刻写人奉命或有意加上去的。

(4)倒文,亦称错简,系指文献在传抄或翻刻过程中颠倒了文字或字句的顺序。

先秦时期,我国文献的主要书写材料为简牍,简牍经过编连方能成册。

一旦编连的绳索断开,就需要重新编连。

编连者稍不注意,就容易弄混简牍的顺序,进而弄乱文字或文句的前后位置,出现了倒文。

本校法P93就是用“本书校(或证)本书”,又称“内校法“或“内证法“。

具体而言,就是以同一古籍前后内容相互校勘,从中发现乖舛牴牾之处,而后抉摘异同,纠谬正误。

他校法P94就是用他书来校本书。

即在验证某一古籍内容时,利用与此古籍相关的其他文献资料,来检查勘验该古籍的文本内容。

理校法P95就是据事理以推论古籍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第五章伪书的类型P103-104从作伪动机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三类:(1)主观故意作伪的伪书(2)主观过失造成的伪书(3)客观因素造成的伪书从存在形态的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四类:(1)内容形态全伪之书(2)内容真伪混杂之书(3)内容真而形态伪之书(4)本真而误认有伪之书从作伪方式的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八类:(1)有掇拾古人之事而伪者(2)有挟辑古人之文而伪者(3)有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者(4)有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者(5)有自隐假托他名而伪者(6)有剽窃题属自名而伪者(7)有后世臆改妄题而伪者(8)有后世增补附益而伪者伪书形成的原因(PPT)1. 托古传道:著书立说时托古以传道。

2. 射利:为获得金钱而造伪书。

3. 炫名:为青史留名而不择手段,窃取他人成果假以己名。

4. 争胜:为求一时之胜而伪造证据。

5. 逃禁:由于政治原因,一些书不能以真正作者的名义流传,不得不改题作者。

6. 避嫌:有些作品虽然能被普通读者所接受,但由于为正统观念所不容,作者恐怕损害自己的名声,遭世人嫌弃,遂嫁名他人。

第六章辑佚P126传统文献学的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典籍中的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抄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编辑成册(篇),使亡佚古籍失而复现。

辑佚的程序与方法P130-131程序:前期准备、佚文辑录、佚文整理、后期总结。

方法(PPT):1.佚文编排要讲究,要对古书进行研究,明晓古书体例。

2.对佚文也要进行校勘,对于不止见于一处且文字有异同之处,应予注明。

3.经书佚注,应按照经文顺序排列。

4.诗文排列,可先诗后文,依文体分类编排,亦可按编年排列。

5.佚文应注明出处。

早期辑佚书不注出处,不便查核。

6.古人引书有时节引,有时引其大义,且不加省略号和引号,往往不知起讫。

应熟悉古人引书通例,才能正确辑出佚文。

八自注集注P199自注,为自己的书作注,自注只是著述的补充手段,所占的篇幅一般不大。

集注,汇编或综合不同注家对同一古籍的注释。

集注荟萃众说,资料集中,为择善而从以正确理解原文提供了便利。

十《七略》刘歆最后撰成《七略》,将皇家图书分为六大类,每六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图书分类法,《七略》也成为中国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目录。

P224《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

”不是图书分类,实际上只有“六略”即六类。

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

(PPT) 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应该是在《七略》六分法基础上,删繁就简,甲乙编次的产物。

李充在继承郑、荀<中经簿》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对分类法做了一个重要改动,就是把原来乙、丙两部内容互调了一下,即经书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等为并不,诗赋为丁部,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法的次序。

唐初,《隋书·经籍志》编成,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此,四部分类法的部类名称才算基本定型。

第十一章目录的功用P269-273一、阅读书籍的向导1.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历代学术的盛衰2.有助于探究学术发展源流,了解古人的思想,把握古代学术的演变二、科学研究的指南1.以书目考辨古文献的真伪2.以书目考订古书篇目之分合3.以书目著录之部次,看古书的性质4.以书目考订古文献的亡佚目录的种类P252-268按照目录内容结构将目录书分为三类:(1)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2)有小序而无解题(3)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

一、综合性目录(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二、专门性目录【经学书目录、史学书目录、诸子学书目录(附其他字部书目)、文学书目录、丛书目录】第十三章丛书PPT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