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曹佩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鹅》,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古诗《画》。
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最后,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
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
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
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
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
指导书写“来、去、水、不”
五、作业布置
本课生字各写一行
六、板书设计
《画》
水来去不
《画》教学反思
读一读,初步感知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为学生创设情境,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
学生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
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做一做,感悟诗境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
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
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不足:课堂中,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未能很好落实,对于生字在没有很好地掌握的情况下,急于进入生字的教学,致使在书写生字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不会读写生字的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注重低年级情感的培养,加强生字的教学。
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习惯培养不够,我会在这方面多加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