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公司战略优化方案
目
录
基本框架及说明.... .................................................................................3
第一篇 环境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5
1.1 运输管理...........................................................................................19
1.2 仓储管理...........................................................................................27
二、 SWOT 及组合分析...................................................................................13
第二篇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一、成本管理...................................................................................................1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增值服务...................................................................................................34
2.1 信息系统...........................................................................................34
整体框架内容说明
(返回)
以安得公司案例内容为基础,我们对公司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优秀的部分做了相应整合, 同时提出我们的战略规划方案。
我们在分析了大的市场环境,结合安得案例十九进行整体的 SWOT 及组合分析。在分 析了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于企业自身提出的战略目标,寻
找企业当前状况和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制定详细的战略转型计划。
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信息系统及网络布局不完善。在运输网络建设上,多数第三方物 流公司仍然只具备区域陪送的能力;而物流信息系统作为物流企业成立的基础设施之一, 功能仍未得到全面发挥。
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在质量管理上,六成以上的企业没有通过ISO?系列认证,资产管 理水平也较低,平均应收账款回收天数接近60天。
2.4 发展目标...........................................................................................41
第三篇 企业管理手段及方法
一、ABC 管理思想.......................................................................................... 45
物流市场供需不平衡,低端市场是买方市场,高端市场是卖方市场。由此导致低端市 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为争抢客源,竞相压价,企业利润偏低;高端市场供不应求,企业 没有改进的动力。
国内多数3PL提供的物流服务单一,尚不具备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中国物流市场供 需状况第五次调查报告表明,工、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时,只选择一家物流公司 的比例仅为5%-7%,大多数企业都选择2家以上的物流公司。其中工业企业选择4-10家物流 公司的占53%,而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时物流公司参与数量主要集中在2-3家,占 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商业企业的47%。以上调查说明大多物流公司还不能满足客户要求, 许多公司业务能力还各有侧重,过于依托政府资源和现场操作经验,缺乏提供差异化服务 的意识和有效措施,目前只能提供基础的物流服务,因此企业必须多选择几家物流公司才 能做好物流业务。
在分析过以上问题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公司战略转型。但是,我们并没有公司整体 所有的相关材料,这里只能对其发展步骤做一个小小的剖析说明。
虽然,我们的框架是完整的,但是鉴于时间和资料的关系,我们在全文中,只是对其 中重要的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而不是所有的问题。相关问题,以目录为准。
第一篇 环境分析
1.1 行业背景分析
物流企业日益规模化。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合并其国际物流运行,第三方 物流不断向国外扩展以管理货物在全球各地的移动。目前的约 1000 家第三方物流将逐渐淘 汰和合并,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物流将与物流软件企业结盟。只要少数大型、资金雄厚的第 三方物流将继续具备技术、专长和创造性来处理最庞大、最复杂和完全一体化的供应链项 目。据不完全统计,1999 年美国运输企业间的并购数达 23 件,并购总金额达 6.25 亿美元。 德国邮政从 1997 到 1999 年间,先后并购 8 家欧美物流企业,成为欧洲最大的全球一体化 物流服务商。
物流服务重点由过去的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过渡。物流供应商间的激烈竞争,以及物 流需求方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使得第三方物流公司为了获得客户,纷纷开展能够提升客户 满意度的增值服务。这不仅体现在物流服务内容的增加,也体现在客户对不同业务的利用
率的变化上。国外的第三方物流越来越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客户定制的一体化物流解 决方案,不断创造新的增值服务内容,并出现了电子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的服务形式。
下图是第三方物流业 1996-1999 年历年业务内容与比例的变化。由图我们可以看出增值 服务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物流服务供需双方的认可,但增值服务的提供要以优质的基 础业务(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等)为基础,离开了基础业务的增值服务无法发挥其 应有的竞争优势。
第三方物流历年业务内容与比例的变化
图 1-3 五力分析模型
下面,我们将用五力分析法对中国物流市场作出详细分析。
1. 行业竞争形势严峻
国际物流巨头野心不容小觑。在经历了从合资合作到自营到并购扩张后,国际物流巨 头已完成了其业务网络和网点的配置,凭借其资金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我国市场有
所作为只是时间的问题。目前他们的在华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国际快递、国际货运及物流 解决方案上,其利润来自提供完善的物流综合服务上。
物流民营企业“小”“散”“弱”,行业集中度低。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无论资产还 是业务量与我国巨大的物流市场相比都不值一提。规模小导致我国物流市场相当分散,市 场集中度极低,目前市场份额超过2%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在 一定限度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单位经营成本呈下降趋势。可见,企业规模越小, 运营成本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及长远发展。
1.1 基于仓库管理的 ABC 分析................................................................ 46
1.2 基于客户管理的 ABC 分析.................................................................52
2.2 绩效考核..........................................................................................59
三、企业战略..….................…………………………………………………70
附录….................……………………………..............................................72
145 130.7 125
130.3
125.9
128.3
122.5
131.2
27000 25000
105
22488.89
23000 21073.88 216552.160200
85 19185.36 19017.85
19136.9
19000
65
52.93
图 1-2 运输行业发展状况
由此可见,作为与贸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物流业,需求的激增加上国家政策的导向, 迅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将是不争的事实。预计未来几年物流行业增长速度远高于 GDP 的增长。此外,据报道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市场中占的比例日本为 80%,美国为 57%, 而中国仅占 18%。由此可见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分析所处产业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 竞争策略。一个产业竞争状态取决于其内在结构因素: 潜在竞争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买 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如图 1-3 所示
卖方讨价还价能 力
潜在竞争者威
胁 行业内竞争
者 替代品威胁
买方讨价还价能 力
2.2 客户服务..........................................................................................36
2.3 其他增值业务....................................................................................39
1.3 配送管理...........................................................................................29
1.4 财务控制...........................................................................................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