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秋词》与《采桑子 重阳》祥解
《秋词》与《采桑子 重阳》祥解
·2、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对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根据地的热爱和信心。
3、这样壮美的景色,是怎样产生的?
是“秋风劲”的结果。
理解主旨
这首词的主旨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1、赞美战地秋色的壮美。 2、对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根据地
的热爱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情绪。
明确背景,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词的内容
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上,毛泽东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 指示意见,结果被调离红军的领导岗位。毛 泽东由于身体不好,便到永定县苏家坡养病。 10月上旬,红四军决定在上杭召开党的第八 次代表大会,通知毛泽东参加。毛泽东拖着 虚弱的身子,骑马穿越几个乡镇,前往上杭 县城。当时正是重阳节,当他看到深秋时节 的闽西山区,层林尽染,山坡上的黄色野菊 花争相竞放时,精神十分振奋,身体也似乎 好了很多,当场吟成这首《采桑子 重阳》。
预习检测
1、《秋词》作者( ), 字( ),( )代诗人。
2、给红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寂寥、春朝、排云、碧霄、 寥廓
3、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 的内容。
体味学习前两句
1、作者对“秋”有怎样超越古人的认 识?运用了什么写法? 我言秋日胜春朝。对比的写法。
2、联系古人对“秋”的认识,思考作 者对“秋”的认识的可贵之处。
体会意境、情感,理解主旨
1、《秋词》、《采桑子 重阳》两首 诗词在对秋天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赞美秋天胜过春天。
2、支撑作者面对秋天欢快向上情绪的 意像分别是什么?
《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 《采桑子 重阳》1、战地黄花2、战地秋风3、 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战地黄花分外香”
1、毛泽东当时写这首词的时候,他与朱德指挥的 红四军,才不过7000人,比现在一个师还要小, 作为这样的指挥员,都是要经常置身第一线的。 经常都处在生与死的边界线。此时的毛泽东身体 生病,政治上受挫,“战地黄花分外香”更多体 现的是哪种情绪?
结合背景,再谈对“排云上”的理解
“一鹤”是孤单的然而“排云上” 的矫健凌厉的英姿和气概不仅令人 赞叹,更催人奋进。它是顽强不屈 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 象征,也是作者自己毫不气馁、昂 扬进取精神的化身。
把握主旨并简析刘禹锡的性格特点
刘禹锡的性格特点:顽强不屈、 奋斗不息、昂扬进取、奋发有 为,遇挫折豪不气馁,乐观向 上。
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2、这种情绪从“战地秋菊”的哪些特点上展示出 来?
抓住它的颜色(黄)和味道(分外香)的特点。
赏析“一年一度秋风劲”
1、作者写的“战地秋风”有怎样的特点?
秋风——“劲”,秋风吹得猛烈强劲,凌厉威猛, 摧枯拉朽,风涛荡涤中山河焕然一新。 2、结合作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秋风的这一特 点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什么?
结合背景,把握主旨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 继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参加了 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 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 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 34岁。虽然他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备受打 击,可贵的是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自甘 消沉,而是坚持不屈不挠的雄心和奋发进取 的豪情。从诗中可以看到,打破古人悲秋的 传统,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3、作者对秋的认识,没有仅仅停留在“不似春光” 这一客观事实上,而是同刘禹锡唱出“秋日胜春朝” 的情感一样热烈赞美秋天:“胜似春天”,比春天 还要好。进一步支撑“胜似春光”这一主观情感的 意象是什么呢?
1、“寥廓江天万里霜”是浩浩劲风带来的秋 色,作者笔下这一秋色有怎样的特点?
辽阔壮美,大气磅礴。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导入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天,
他放学回家时经过一个工地,看到一个像老板模样的人正 在那儿指挥盖一栋摩天大楼。卡耐基走上前问道:“我长 大后怎样才能像你一样成功?”“第一要勤奋------”“这 我早知道了,那第二呢?”“买件红衣服穿。”卡耐基满 腹狐疑:“这和成功有关系吗?”那老板模样的人指着前 面的工人说:“有啊,你看他们都是我的手下,但都穿着 清一色的蓝衣服,所以我一个也不认识。”说完,他又指 着旁边一个工人说:“你看那个穿红衣服的,就因为他穿得 和旁人不同,这才引起我的注意,我也认识了他,发现了 他的才能,过几天,我会安排他一个职位的。”成功需要 有迥异于常人的智慧。敢于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才能更 好让他人发现!标新立异,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才能不 断创新,不断成功。
打破传统、权威,反对逢秋便悲,且态 度明确,个性上特立独行。
3、这两句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绪?
坚定铿锵,自信高亢,激越向上
体味学习后两句
1、是什么让作者坚信“秋日胜春朝”的观 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为什么这一景象会让人精神抖擞,不由 地发出“秋日胜春朝”的呼喊?
一、把鹤的形象放在秋天的“晴空”中,用秋高气 爽、万里晴空的背景来衬托,意境空旷而宏大。二、 鹤的“排云”上飞更有力量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力 争上游的飞翔姿态,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破了 秋天肃杀的氛围,激发作者产生“秋日胜春朝”的 感兴。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 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