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1、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
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
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间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实物纸箱,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
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抽象的实物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
游戏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游戏二:通过把玩、转动手中的长方体,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认识。
游戏三: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游戏四、五:进一步巩固、扩展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现对教学中的不足做以下几点反思、整理:一、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上面、下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本课时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定的有些过高,本节课的难点过多,尤其是被观察物体的选择,涉及到了透视图,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左右面的认识和亲自实践观察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给学生的改错时间太过局限,所以有几个同学没有改完错,在一直改错,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改错时间。
三、细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一节课下来,总会让自己有些收获,我相信一份收获就是一份成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因数与倍数》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
是学生通过四年多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在教学中,通过教授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并掌握他们的特征: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并通过观察比较几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知道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或倍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或公倍数),且能够在几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还)中找出他们的公因数(或公倍数)。
接下来学习“2、5、3的倍数的特征”。
发现2、5、3倍数的规律和特点。
在此之前还要向学生教学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只有掌握了奇数与偶数,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就会简单容易得多。
而“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引导学生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到的数如果是3的倍数的话,说明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那么,又如何让学生学习掌握质数与合数呢?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把1~20的因数分别写出来,并按照奇数为一列偶数为一列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归类整理:只有1个因数的有哪些数?有两个因数的有哪些数?有3个以上因数的有哪些数?学生分好之后,教师明确:向这样只有2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有2个以上因数个数的数叫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那么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就可以分为“1、质数、合数”三大类。
为了让学生巩固质数与合数,再让学生找出1~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先划掉除了2以外所有2的倍数,再划掉3的倍数、划掉5的倍数、最后划掉7的倍数,所剩下的数就是质数,并且让学生数出、记住100以内有25个质数。
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判定100以外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最后,再学生讲解介绍“分解质因数”,知道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然后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类,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的规律与数字,多做一些练习,加强的后进生的关注和辅导。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
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
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
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
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
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朋友,再找倍数朋友,最后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朋友。
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因数与倍数的特点,如找完因数朋友时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数朋友点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倍数朋友时起来的学生非常多,让学生再次体验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找共同的朋友则是一个思维的升华过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去进行有效地思考。
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
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
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是新理念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堂课我的个人语言过于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我的语言在某些时候不够严谨。
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改正,但这节课有的地方还是没有注意到。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多问。
把握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多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今后,我一定以这一节课为契机,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习得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我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长方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