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与统计教案社会调查与统计教案人文科学系王红预备知识:社会调查概述这是社会调查这门课的第一堂课。
在这堂课里,将介绍“什么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有什么作用?” “社会调查的发展史”、“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社会调查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这六个基本问题,以便学习者对这门课有一个总体认识。
一、什么是社会调查?这是每一位学习社会调查方法,尝试做社会调查的人所应弄明白的第一件事。
袁方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一书中给社会调查下的定义是:社会调查研究是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风笑天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一书中给社会调查下的定义是:社会调查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系统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从以上两个定义中都可以看出,社会调查要经过收集有关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目的。
可见社会调查在本质上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
既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就要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当然,由于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认识,因此,我们今天用不着从头开始去摸索,而可以直接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社会调查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基于以上认识,这门课的教学将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四周讲理论,后3周将利用XXXX年3-6月我所主持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与市民心态研究”课题的有关资料做模拟实践。
二、社会调查有什么作用?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我们知道,近几十年来,美国总统大选前夕,总有一些民意测验机构喜欢对总统选择投票的结果进行预测。
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夕,盖洛普民意测验所仅仅调查了3000人,就成功地预测了民主党人罗斯福将当选为美国的新一任总统。
1984年这家民意测验机构又一次成功地预测了罗纳得?里根将以59%比41%的优势战胜蒙代尔而当选为美国的新一任总统。
这一预测结果与实际投票结果(59%:41%)相一致。
而当时盖洛普民意测验所在将近1亿美国选民中,调查的对象还不到XXXX 年人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更健康。
那么,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传统观念的改变,社会舆论压力的减弱,老年人再婚比例的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同时,国家、社会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为老年人再婚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便使更多的老年人再结婚,这样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作用。
2三、社会调查的发展简史(一)早期的社会调查(17世纪末以前)以行政统计调查为主。
起源于数千年前古中国和古埃及的人口统计。
(二)近代社会调查(17世纪末-XXXX年代开始,社会调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调查领域进一步扩大。
由原有领域扩展到民意调查、市场调查、理论性调查研究等领域。
2.调查方法与技术日趋成熟。
XXXX年代,数量化方法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
(四)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起源于几千年前的人口调查,历代王朝大多有专门的机构(如户部)掌握户口人丁、田亩数。
2.较系统的社会调查始于XXXX年伯吉斯主持的“北平305名洋车夫生活状况调查”。
最早由中国人主持的是1923年陈达教授主持的“北平海淀居民和清华校工的生活状况调查”。
3.从XXXX年代到解放前夕,我国的社会调查主要有两大类:3(1)学术界社会调查。
以老一辈社会学家陈达、李景汉等和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费孝通等为代表。
重要著作有:陈达的《社会调查的尝试》(1926)、李景汉的《北京无产阶级的生活》(1929)、《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费孝通的《江村经济》(1938)等。
(2)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所做的社会调查,以毛泽东、张闻天等为代表。
毛泽东的重要调查著作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寻乌调查》、《兴国调查》(1930)、《才溪乡调查》(1933)等,张闻天则在陕北地区做了一系列调查。
4.建国后到现在国内社会调查受两个不同来源的影响。
(1)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和老一辈社会学家所做的社会调查的影响,在方式上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为主。
(2)现代西方社会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影响。
在方式上以抽样调查为主。
四、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谈到分类,我们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社会调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将社会调查分为:1.普查。
它是指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
最典型的有全国人口普查。
其特点是:(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2)资料准确,适于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3)需要高度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4)调查项目不能多,一般只限于了解最基本的情况。
如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所了解的项目只有19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行业、职业、婚姻状况、妇女生育状况、不在业人口状况、住址、家庭人口等。
2.抽样调查。
它是指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即调查部分以反映总体。
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非常省时,省力,省钱;(2)能快速获得数据资料;(3)能比较详细地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4)准确性高(通过控制非抽样误差来实现);(5)应用范围广泛。
4有些调查不能用普查,只能用抽样调查,如调查灯炮的使用寿命。
抽样调查很多,如1%人口抽样调查、1?人口抽样调查、民意调查、各种市场调查、产品质量调查等。
抽样调查将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重点。
3.典型调查。
它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不一定在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目的是通过深入地“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来概括或反映全局。
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典型调查常常是先分类,再在每一类中选取少量代表进行调查。
比如说,我们要了解国企发展的一般状况,就可以在大型、中型、小型国企中各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4.重点调查。
它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在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一定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比如,如果要了解重庆市摩托车生产的状况,我们可以选择建设、宗申、嘉陵、隆鑫、力帆等几个大型企业进行调查,就能大致了解重庆市摩托车的生产状况。
5.个案调查。
也称个案研究,就是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
其主要作用是要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如个人、群体、企业、城镇)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如王铭铭的《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一书,描述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不同历史在同一个社区的展示。
(二)根据调查目的与作用,社会调查可分为:1.探索性调查。
主要目的就是对研究者所感兴趣的现象进行初步考察或了解(即初步探测)。
在研究者本人对打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不太熟悉,了解很少时;或者研究者打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本身鲜为人知,或很少有人涉及时,常常需要用到探索性调查。
(what/how)2.描述性调查。
可以回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常常被用于对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以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
如有升学愿望的大专生在年龄、性别、生源地域上的分布状况等。
(what/how)3.解释性调查。
可以回答社会现象“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其理论色彩往往较浓。
解释性调查通常是从研究假设出发,经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通过5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研究假设。
因此常常要求调查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所要验证的研究假设。
(why)(三)根据收集资料的方法,可分为:问卷调查:自填问卷与访问问卷访问调查:面访与电话访问(四)根据调查的性质或应用领域,可分为:1.理论性调查研究。
是指为解决、发展和丰富社会科学领域和各个实践领域中的理论问题而做的研究性调查。
如毛泽东通过一系列农村调查研究,建立了中国革命的阶级理论。
2.应用性调查研究。
是指为解决各个实际工作部门、各个社会领域的具体问题而做的调查。
如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产品质量调查、民间调查等。
(五)根据调查的时间性,或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社会调查可分为: 1.横剖研究。
也称横剖调查。
它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并用以描述调查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民意测验、人口普查都是典型的横剖调查。
2.纵贯研究。
也称纵贯调查。
它是指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社会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纵贯研究又分为:(1)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如每年都对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对不同年份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情况的比较来探寻人口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就是一种趋势研究。
(2)同期群研究,是对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如调查XXXX年代参加工作的人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工资变动情况,每次调查的样本可以不同,只要是70年代参加工作的人就行。
(3)追踪研究,是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与同期群研究不同的是,追踪研究要求每次调查的样本必须是相同的,不能由别的人来替代。
(4)回溯研究,是一次性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
调查中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现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对一位世纪老人的生活史研究。
6五、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与知识体系一次完整的社会调查一般包括五个阶段。
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工作和涉及的知识如下表所示。
阶段一、选题阶段基本知识选择问题:选择调查课题,提出研究假设,将课题明确化调查设计: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时间和资金的安排等。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四、分析阶段三、实施阶段二、准备阶段抽样:确定抽样方法及制定抽样方案。
测量: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操作化,形成可测量的指标。
问卷设计:制作问卷。
资料收集:自填/邮寄问卷,结构/电话访问。
运用问卷及其他调查工具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集体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观察法等)。
资料处理: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包括对资料的审核、复查、编码、录入和数据清理。
资料的统计分析双变量分析:交互分析SPSS基本应用五、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如何将调查研究的结果用调查报告形式表现。
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学生掌握了社会调查的程序,也就知道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而掌握了基本知识,也就熟悉了社会调查的程序和各个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便于将操作与理论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