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 ——He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两极点角速度为0。
●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
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 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
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
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春分/秋分: 侧视图: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地轴和晨昏线重合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夏至:侧视图:太阳光线赤道日期: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
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冬至:日期: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
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 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太阳光线地轴●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含地壳。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2.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3、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4.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15.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16.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1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19.要求你自己绘制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热力环流图(要求绘制等温线与等压线) 20.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右侧槽部发育暖锋。
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
21.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 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 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2.气压中心名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 气候2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