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营市城市规划基础资料

东营市城市规划基础资料

东营市城市规划基础资料分析1.城市概况1.1自然状况1.1.1地理位置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

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 ′~119°10′。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东营市接壤。

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

1.1.2地形、地貌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

黄河穿境而过,背河方向近河高、远河低,背河自然比降为1/7000,河滩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悬河”。

全市微地貌有5种类型:古河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15%,主要分布于黄河决口扇面上游;河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58%,主要分布于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微斜平地,占全市总面积的54.54%,是岗、洼过渡地带;浅平洼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滩高地之间,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缓岗之间和黄河故道低洼处;海滩地,占全市总面积的27.05%,与海岸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1.1.3地质东营市地处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地层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统及中生界三叠系。

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东端)、车镇凹陷(东部)、义和庄凸起(东部)、沾化凹陷(东部)、陈家庄凸起、东营凹陷(东半部)、广饶凸起(部分)等。

1.1.4气象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春季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有“十春九旱”的特点;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主要气象灾害有霜冻、干热风、大风、冰雹、干旱、涝灾、风暴潮灾等。

境内南北气候差异不明显。

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

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

1.1.5水文【河流】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138公里。

黄河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含沙量大。

据利津水文站1950~2001年实测资料,黄河年均径流量332.6亿立方米,最大973.1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18.8亿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为断流干河;年均输沙量8.36亿吨,最大21亿吨(1958年),最小0.15亿吨(1997年)。

全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

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小岛河20条河流;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10条河流。

【海域】东营市海岸线北起顺江沟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全长350.34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9。

“0”米至岸线滩涂面积10.19万公顷。

负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

沿岸海底较为平坦,浅海底质泥质粉砂占77.8%,沙质粉砂占22.2%。

海水透明度为32~55厘米。

海水温度、盐度受大陆气候和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

冬季沿岸有3个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围为5~10海里,盐度在30‰左右;春季海水温度为12℃~20℃,盐度多为22‰~31‰;夏季海水温度为24℃~28℃,盐度为21‰~30‰;黄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温低盐水舌。

东营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一般为0.2~2米,大潮多发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过5米。

易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米的风暴潮灾7次。

近海在黄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盐度低,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虾类索饵、繁殖、洄游。

1.1.6自然植被与生物资源黄河三角洲是国内外少有的资源富集区。

一是以油气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

截止到1995年底,已发现不同类型的油气田67个,石油总资源量达75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4.2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03亿立方米。

莱州湾一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卤水资源,已探明储量高达5980亿吨。

二是土地资源丰富,而且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土地总面积达175.04万公顷,其中耕地70.03万公顷,尚有30.3万公顷荒碱地有待开发利用;黄河每年新淤陆地约2000公顷,但趋势已有所减缓;海岸线长590公里,10米以内的浅海面积达78万公顷,滩涂面积22.5万公顷,湿地15.3万公顷。

因此,这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区,是保持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区域之一。

三是雄奇多姿的旅游资源。

有黄河入海口、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孤东海堤、丛式井架、海上平台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此外,黄河三角洲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2.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资料分析2.1城市性质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位于东营市的中心城区,是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东营经济开发区),是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高新技术的基地、市属经济的载体、产业集群的龙头。

2.2城市规模东营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立足黄河三角洲,对接天津滨海新区,面向环渤海经济圈,服务鲁北及晋冀,努力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早日建成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节点、鲁北及晋冀区域性物流中心和重要物资集散地。

发展思路:以港带区,港区一体,港城联动,协调推进。

产业重点:化工、电力能源、机械装备制造、现代物流。

发展目标:逐步将东营港建成为港区工业、物流、仓储配套的区域性、综合型深水大港,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重化工业聚集区、高效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最终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石化城、生态城、新港城。

2.3城市发展前景东营市河口区建设局以“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为方针,立足实际,突出特点,坚持大城建,大手笔,着力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城市发展大框架。

同时,围绕城乡建设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原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是着力抓好城市规划工作。

加快总体规划修编步伐,河口区总体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城市性质、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等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完成了西部城区、河滨新区改造(二吕、八吕村居)、农副产品加工区、海河路及两侧景观等重点区块的规划编制,特别是西部城区规划包含河口区西区概念性规划、居住区修建性详规、西湖公园概念性规划和西湖城区控制性规划,明确了西部城区的发展思路和定位。

城区详规覆盖率达84%。

聘请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陈为邦教授为我区城市规划顾问,召开各类规划方案评审会31次,对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学习力度,深刻领会内涵、实质。

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了由东营市规划局组织的《城乡规划法》培训学习。

城乡一体促协调,原来城乡二元的法律体系被打破,城乡规划步入一体化的新时代。

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新规划法的理解,明确了新规划法与旧规划法之间的区别,为以后更加规范、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为了加大规划管理力度,实行“阳光规划”。

我们已经建立了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成立由公务员、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规划委员会,把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纳入了统一的规划管理,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并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实行了规划公示制,扩大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规划管理和服务效率。

四是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投入,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去年完成村镇建设总投资2.9亿元,各乡镇驻地照明、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标准。

积极做好全区300人以下拟保留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督导工作。

深入开展《东营市优秀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宣传推广工作,完成农村示范住宅建设150户。

开展了村镇工匠培训工作,培训工匠100余人,为提高农村住宅质量安全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镇管理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健全,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环境保护资料影响东营市水环境污染以工业污染源为主,其次为生活污染源。

3.2大气环境污染源根据东营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年度),的监测数据,2006年度,东营市空气污染的变化规律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二氧化硫与总悬浮颗粒物为另大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比分别为41.71%和40.35%。

空气评价主要指标二氧化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的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56、0.090 0.032。

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

全年城区降水PH值范围在5.61-8.08之间,年均值为6.70,未出现酸雨。

3.3噪声污染源全市功能区噪声污染呈现夜间重于昼间的特征,昼间以工业集中区污染较重,夜间以交通干线两侧污染较重。

区域环境噪声源以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为主。

城区区域噪声源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49.5-58.9之间,均能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标准限值,夜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42.5-51.7分贝之间,除去临朐县外,其它城区均能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标准限值。

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62.9-71.4之间,超标路段长度为55.5千米,占检测路长的17.95%3.4固体废弃物污染东营市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以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为主。

4.城市历史沿革东营市域是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广饶、利津、垦利3县全境和原博兴县、沾化县的一部分乡镇组成。

南北陆域形成和建置时间迟早有较大差异。

南部广饶县境内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西部利津县大约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

北部垦利县和河口区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黄河泥沙造陆所成,仅有近百年历史。

其建置、隶属迭次更变。

市境南部地域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据出土文物考证,傅家、营子等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