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编辑)中国人口(t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分析)[1]

(2020年编辑)中国人口(t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分析)[1]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全国人口普查中,无户籍人员大约13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超生人员,极个别的人户口正在办理期间。

统计的总人口中,劳动力资源9.2亿人。

过去十年少生5600万人
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3.4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净增加7390万,比上一个10年少生了5600多万人。

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人口素质看,此次普查发现,每10万的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8900多人,10年前只有3600多人;二是这次普查文盲率只有4.08%了,比10年前下降了很多,这说明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从总数看,有大学程度的人口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7393万人。

从人员年龄结构看,按照统计口径,0-14岁叫少儿人口,不是劳动力资源;60岁以上的人进入了退休年龄,也不是劳动力资源。

满15岁而不到60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劳动力资源人口是92148万。

怎么来看待这个9.2亿劳动力资源?马建堂表示,该数据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

据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

所以中国还有9亿劳动力,至少是“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

但从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

2020年以后会下降得更快些。

人口普查全国耗资80亿
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所花的经费,马建堂表示,普查经费是各级财政分级负担。

财政部安排了12.5亿经费,其中5亿是给普查员的补助,其他的7.5亿全是普查的物资、材料的购买支出,包括普查表印制费用。

国家发改委安排了2亿多,用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数据处理设备的更新和配套。

除了中央的资金支持,省、市、县政府也筹集了一部分经费,全国加在一起大概80亿。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
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人口数(人)比重[4](%)
2000年 2010年
全国合计[3] 1339724852 100 100
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
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
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
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
辽宁省 43746323 3.35 3.27
吉林省 27462297 2.16 2.05
黑龙江省 38312224 2.91 2.86
上海市 23019148 1.32 1.72
江苏省 78659903 5.88 5.87
浙江省 54426891 3.69 4.06
安徽省 59500510 4.73 4.44
福建省 36894216 2.74 2.75
江西省 44567475 3.27 3.33
山东省 95793065 7.17 7.15
河南省 94023567 7.31 7.02
湖北省 57237740 4.76 4.27
湖南省 65683722 5.09 4.90
广东省 104303132 6.83 7.79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026629 3.55 3.44 海南省 8671518 0.62 0.65
重庆市 28846170 2.44 2.15
四川省 80418200 6.58 6.00
贵州省 34746468 2.78 2.59
云南省 45966239 3.39 3.43
西藏自治区 3002166 0.21 0.22
陕西省 37327378 2.85 2.79
甘肃省 25575254 2.02 1.91
青海省 5626722 0.41 0.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813334 1.52 1.63
现役军人 2300000
难以确定常住地 4649985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本表全国合计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

[4]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国合计常住人口(包括现役军人和难以确定常住地的人口)的比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
本报北京讯(记者柳建云、叶卡斯)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这次普查覆盖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将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计入在内的全国人口总数为1370536875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成功进行过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
年的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基础数据。

事后质量抽查显示,这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地域差异
东部人口比重上升占了近四成
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

流动频繁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超过2.6亿
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

性别特征
出生人口性别比近年持续下降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男性比女性多3398万。

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106.74降为105.20(女性为100.00)。

出生人口性别比118.06,比200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但比2005年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0.53,比 2009年下降1.39。

城镇化
城镇人口大幅上升占49.68%
这次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占总人口49.68%;居住在乡村的67415万人,占50.32%。

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老龄化
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13.26%
这次普查显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上升1.91个百分点。

家庭规模
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平均3.10人
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的3.44人减少0.34人。

主要是由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