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模拟文献综述

系统模拟文献综述

系统模拟——文献综述
一:行人运动建模的研究现状:
宋卫国等将各类运动模型划分为宏观模型、中观模型以及微观模型三类。

宏观模型不考虑单个行人的行为,将行人视为流体状态。

典型的描述行人运动的宏观模型有行人动力学模型以及空间交互/熵最大化模型。

行人动力学模型是部分学者借鉴车辆运动中的流体力学模型策略,构建描述行人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如流体力学模型和气体动力学模型等。

空间交互/熵最大化模型是借鉴了交通规划模型中的中心指导思想——“四阶段法”,从而构建的行人在路网中的客流分配以及路径选择模型。

宏观模型虽有建模的合理之处,但只能研究到系统的宏观整体特性而不能显示出系统内所有个体的征,关注的是行人空间分配的问题,如流量、密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对行人特性及运动模拟不够细致,有一定的限制性。

中观模型中,陈涛等曾采用格子气模型研究了十字路口的行人疏散现象,尤其是出口条件对路口疏散的影响研究。

中观模型与宏观模型一样,都有其局限性,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观模型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的热点。

微观模型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核心是为了描述出行人的个体特征、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行人与周围运动环境之间的作用。

相关学者对行人运动行为微观建模的研究中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基于力学、基于元胞以及排队网络模型。

二、车站乘客集散运动特性研究
速度-密度关系研究进行最早的是Greenshield,他在1933年首先提出了速度-密度的线性模型;而后Greenberg提出了对数模型;Underwood提出了指数模型;Edie提出了多段式模型;这些模型均是在机动车交通流的研究中建立的模型,但仍可借鉴到行人交通流的研究。

HCM2000研究了购物者的速度-密度线性模型,发现行人的密度-速度呈现出递减的线性关系,行人在低密度条件下的速度约为1.4米/秒,在行人密度达到约4人/平方米时,行人走行异常缓慢。

同时也指出具有不同出行目的的行人,其速度与乘客个人空间的关系。

陈绍宽等对正常情况下西直门地铁站内乘客在楼梯与通道内的运动特性数据进行抽样调查(2010年3月20日-25日,抽样样本数量近500个),所得乘客密度-速度拟合函数主要采用线性函数与指数函数分布拟合。

对比分析两类函数的拟合特性,发现指数函数的拟合程度较好。

李洪旭等对北京地铁车站各设施(包括通道、楼梯)内客流的宏观特性进行了分析调研,建立了设施内客流的速度-密度关系模型。

三、西直门流线优化
吴昊灵和李慧轩在北京地铁西直门站换乘流线优化方案探究中采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方案优化-模拟仿真-评价反馈”的技术路线,充分分析站内换乘方案,并结合现场调研采集的数据进行仿真,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反映方案优化后的效果。

董玉香等通过分析西直门站各地铁换乘流线及换乘客流的现状,指出了西直门站乘客换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西直门交通枢纽改造及换乘流线优化设计方案,以此解决西直门站三线换乘问题,提高西直门站的换乘效率,为今后轨道交通枢纽建筑设计提供了参考。

四、行人选择行为研究
曹洁等通过研究铁路客运站行人的路径选择行为,以排队长度、楼梯高度、携带行李量、紧急程度和年龄等因素为路径选择的参数,对车站内行人在楼梯与自动扶梯之间选择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采用二值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了行人对楼梯与自动扶梯的选择行为模型。

虽然研究是关于铁路客运枢纽,但其研究方法为本组课题提供了参考。

陈绍宽等基于乘客运动特性分析,结合车站空间结构特征,构建了基于M/G/c/c的地铁车站楼梯与通道乘客疏散能力瓶颈分析模型。

徐蔷薇基于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内乘客个体交通特性分析,提出了乘客选择楼扶梯的Logit模型。

李得伟研究了地铁枢纽内的乘客集散行为特性,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乘客集散理论体系框架,搭建了乘客集散MTR-PedSIM仿真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换乘站乘客的自组织行为和自组织现象,并从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三方面评价了换乘站的乘客集散能力。

Jiang等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内部连接站台的楼梯处早高峰拥挤现象,结合行人流疏散时间,利用BuildingEXODUS软件仿真了疏散过程。

仿真得到了楼梯行人的总疏散时间和楼梯的最大通行能力,并对比了实测结果与仿真预测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