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一、概述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是临床上少见的血液肿瘤,其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约为3/100000,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CMML) 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粒、单核系细胞显著增殖,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1×10^9/L) 。

2001 年WHO造血和淋巴细胞肿瘤分类中,将CMML归属于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综合征(MDS/MPD) 。

其特征是同时具有病态造血和骨髓增殖特点。

中医认为慢粒单归属于“虚劳”、“郁证”“症瘕”、“积聚”范畴,是内伤与外感相互作用所致。

本病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毒邪乘虚而入,为气血痰淤邪毒相互搏结而引起本病。

二、病因
(一)、中医病因
“气血不通,血壅不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正气不足,毒
邪入侵,客阻经络,结块成形。

毒邪太盛,伤其正气,邪毒内聚,滞留不散,亦可交合成块。

长期肝气郁结,土壅木郁,剑下故见肝脾肿大;气冲咽喉,结于颈项,可见颈部肿大;肝气不舒,通道受阻,经络瘀滞于阴部,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不足为病之根本,邪实瘀毒为病之标,病位在肝、脾、肾,乃虚实夹杂之证。

(二)、西医病因
具体病因不明。

没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感染、出血、疲乏、体重减轻、盗汗等,约半数病人有肝脾肿大。

CMML 患者中位生存期约20个月,生存期可能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三、临床表现
病人因骨髓增生异常而发生血细胞减少可表现为乏力、心悸、苍白、低热、感染或出血等。

表现在骨髓增殖性上的特点如:异常单核细胞增生,且这种细胞有浸润的特征,如皮肤、腺体、齿龈、骨等髓外浸润,淋巴结、肝脾肿大,甚至巨脾。

有作者报道[5]24例患者中,50%病人出现肝大,45.8%出现脾肿大,20.8%出现淋巴结受累。

根据CMML的特点,可以将CMML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性变期。

慢性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无症状或仅有低热、乏力等,少见肝脾淋巴结肿大。

进入加速期后病情进展迅速,尤其是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者,病情极重,多在急性变之前即死于出血、感染或脏器衰竭。

也有缺乏加速期而从慢性期转为急性变者。

四、诊断要点
1、持续性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1×109/L;
2、Ph(-),BCR/ABL(-);
3、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细胞<20%;
4、髓系中1个或1个以上细胞系别
有发育异常,如果无发育异常或极微,但其他条件符合,且有以下表现者,仍可诊断为CMML:骨髓细胞有获得性细胞遗传学克隆异常,或单核细胞增多已持续3个月以上,而且排除所有能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的原因;
5、外周血中原始细胞<5%,和BM中<10%者,诊断为CMML1。

外周血原始细胞5%~19%或骨髓10%~19%,或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20%而Auer小体阳性,诊断为CMML2;
6、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外周血嗜酸粒细胞≥1.5 ×109/L者,诊断为CMML1或CMML2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诊断CMML时,原始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

五、分类分型
1、气滞血瘀:
证候:腔腹胀满、肋下有块,或见颈部肿大,瘰疬累累,或软而不坚,固定不移,或硬而可移,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脉络不和,积证初起,积犹未久,块物软而不坚,气滞则血行不畅,块物固定,胀痛一处,并无攻窜,弦为肝脉。

2、正虚瘀结:
证候:积块坚硬,疼痛不移,神疲倦怠,不思饮食,消瘦脱形,面色
萎黄,倦怠乏力,自汗盗汗,肌肤甲错,头晕心慌,唇甲少华,舌淡或暗,脉弦细或沉细。

证候分析:病势已久,正气已衰:脉络瘀阻故积块坚硬,疼痛加剧,脾胃运化无权,气血来源不足,故形体消瘦、神疲倦怠,不思饮食,面色萎黄,唇甲少华等。

气虚卫外不固,阴液外泄、见自汗阴虚则盗汗。

血虚肌肤失其营养则肌肤甲错。

舌淡、暗,脉细为气血两亏挟瘀之象。

3、邪毒瘀滞:
证候:寒热交替,或汗出不解,或口燥咽干,肋下肿块继增,硬痛不移,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骨节剧痛,或衄血不止,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毒入侵,汗出不解,邪热内消营阴,可见口燥咽干,若迫血妄行则衄血不止。

邪毒留滞不去,气血两伤,气虚血瘀,结块增甚则肿大硬痛不移,骨节剧痛。

气血不能上荣故面色晦暗,骨筋形体失其气血荣养则倦怠无力,形体消瘦。

舌红无苔,脉细数为邪毒留滞不去之象。

六、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和四海舒郁丸加减。

方中延胡索、乌药、枳壳疏肝理气;红花、当归、莪术、三棱、五灵脂活血化瘀;丹皮、赤芍具有活血止血双重作用,以防活血过量引起出血。

海藻昆布化痰散结,可佐以青黛、雄黄解毒祛瘀;甘草调和诸药。

如纳差加砂仁。

2、正虚瘀结:治法,益气养血,活血散瘀。

方药:八珍汤加味。

八珍汤为益气养血之代表方。

党参、白
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首乌、阿胶补血;三棱、莪术、红花、延胡索活血散瘀;佐以青黛、雄黄解毒祛瘀。

如阴血不足,加地黄、麦冬、枸杞子滋阴,出汗多加用五味子敛阴。

3、邪毒瘀滞: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中犀角(以水牛角代替)、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桃仁、红花以消积滞,金银花、黄芩、黄连
清热解毒,佐以青黛、白花蛇舌草、龙葵以解毒。

壮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生甘草。

便血加用白芨粉、三七粉;尿血选大蓟、小蓟;齿龈出血加藕节、白茅根等。

(二)、西医治疗
1、支持治疗在目前没有更好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支持治疗是CMML 的关键性治疗。

多数CMML患者年龄较大,并常伴有其他疾病,支持治疗尤为重要。

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根据贫血症状,定期输注浓缩红细胞。

血小板<20×109/L伴出血症状时,进行血小板输注,血小板<10×109/L 时,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其他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均要选择性应用。

2、化疗CMML具有明显的病态造血,造血功能多数较差。

多数病人不能耐受强烈化疗,而小剂量化疗或许能起到一定疗效。

常用的单药治疗方案有:小剂量阿糖胞苷、5氮杂胞苷、高三尖杉酯碱、依托泊苷等均有一定的作用。

4、高白细胞患者可用羟基脲。

使白细胞维持在(5~10)×109/L水平。

七、疗效标准
临床缓解
1、无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

2、血象正常,白细胞(4-10)×10^9/L,单核细胞<1×10^9/L,中性粒细胞(1.5-7)×10^9/L,血小板>150×10^9/L,血红蛋白>100g/L,不输血。

3、骨髓象正常,原始细胞<5%,单核细胞<5%,无病态造血现象。

4、核型正常。

明显进步:有下列之一
1、原有脏器浸润(皮肤、胸膜、心包、腹腔渗液)消失。

2、白细胞<10×10^9/L,血小板>100×10^9/L,血红蛋白>10^9/L,不需输血。

3已进展为AML,治疗后又回至CMML慢性期。

进步:有下列之一
1、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减少>50%和<10×10^9/L。

2、输血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或血红蛋白增加>20g/L。

3、血小板在治疗前>25×10^9/L者增加1倍;<100×10^9/L者增至50×10^9/L以上。

4、脾脏缩小5cm以上。

5皮肤浸润或浆膜腔渗液>50%。

恶化:有下列之一
1、原来白细胞>10×10^9/L者加倍,<10×10^9/L者增至>10×10^9/L。

2、血红蛋白降低>20g/L,输血需要增加>50%。

3、血小板>50×10^9/L而<200×10^9/L者减少>50%。

4、脾脏增大5cm以上。

5、骨髓原始细胞增加>10%,或进展为AML。

6、皮肤浸润及浆膜腔积液恶化>50%。

稳定:除上所有其他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