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史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2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滇池酋邦与楚的关系:庄蹻入滇。 “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 中以西。庄蹻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 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 归报,会秦击楚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 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9
二 彝族语言
• 西部方言 以巍山县彝语为代表。操这种方言的主要是自 称纳罗泼等的彝族支系,约占彝族总人口的6%。 西山土语(第一次土语巍山、南涧;第二次土 语景东、景谷;第三次土语漾濞。) 东山土语(第一次土语巍山、弥度、漾濞;第 二次土语永平、保山)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30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南中大姓、夷帅与晋王朝间相互利用与争夺 蜀利用大姓稳定在南中的统治。同时镇压反蜀的 夷帅势力。 魏灭蜀后,南中大姓霍弋率领南中诸郡降魏,霍 弋被任命为南中都督。交趾等郡依霍弋上表降魏。 魏名霍弋遥领交州刺史。霍弋率领诸部大姓入交 趾,初战得胜,占领交趾、九真、郁林等达六年 之久。吴调集三十万大军打败南中大姓。
彝族的历史与文化
林超民
2010年4月29日
一 彝族概况
• 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 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 总人口位居壮、满、回、 苗、维吾尔、土家之后 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 云南、四川、贵州三省 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 北部。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0
五 彝族的起源
• 黄帝是中国古代北方戎狄各部之祖。 黄帝“我姬氏出自天鼋”。天鼋就是轩辕。皇帝 自 称轩辕(天鼋),天鼋就是玄鼋。北方的水 神,就是玄武。 • 黄帝从北方到达中原后,成为中原地区的先住民, 并成为中原各部之首。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31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泰始六年(270)在南中设置宁州,为全国十九州 之一。太康三年(282)罢宁州,设置南夷府以校 尉持节统兵镇南中。太安二年(303)复置宁州统 领七郡。但是晋王朝灾难中的统治面临极大困难 咸和八年(333)李雄攻陷宁州。晋王朝在南中统 治完全崩溃。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18
四 传说中的彝族社会
• 《创世经》、《训世经》
• 彝族史诗《勒娥特依》 • 《戈阿楼》 反映从母系社会向父系 社会过渡的历史。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19
四 传说中的彝族社会
• 彝文经典《勒娥特依 · 开天辟地》 反映父系社会的建立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1
五 彝族的起源
• 据现存彝文资料《罗鬼夷书》说:一世孟遮自牦 牛徼外入居于邛之卤。即古之西夷。 从彝族水西安家谱系,可知彝族来自西北高原。 彝族祖先当与羌人有关。羌人居住在西北河湟一 带,有一部分向南迁移,成为彝族的祖先。 • 滇池和邛都的居民为越巂羌。《史记》、《汉书》 记录这一地区居民,大都用地名,或统称为“蛮 夷”。东汉以后才有专名:“叟”。在不同的地 区有渠叟、青叟、氐叟、斯叟、苏祈叟等不同称 谓。滇池和邛都的叟人专称“夷叟”。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7
二 彝族语言
• 南部方言 以石屏彝族为代表。分布在普洱、玉溪、红河、 文山等地。约占彝族总人口的20%。 石屏土语(个旧次土语、石屏次土语) 元阳土语(元阳次土语、墨江次土语) 峨山土语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8
二 彝族语言
• 东南部方言 主要是自称撒尼、阿细的彝族支系。以弥勒、 宜良、石林为代表,约占彝族总人口的6%。 撒尼土语:分布在石林、弥勒、泸西、华宁、 宜良、陆良等地。 阿细土语:分布在石林、弥勒、泸西等地。 阿哲土语:分布在弥勒、华宁等地。
24
六 古代彝族社会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5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汉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征服夜郎,设置牂牁郡。 征服冉駹设置汶山郡。征服筰都设置沈黎郡。诛杀邛君, 在邛都地设置越巂郡。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发巴蜀兵临滇,滇王降,设置 州郡。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34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爨氏家族统治区域 大体相当于今天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文山州等 地。 • 仲牟由家族统治区域(东爨区域) 蜀汉、西晋时期的朱提郡,相当于今天昭通地区。 仲牟由为《安氏世纪》所载第三十一代。仲牟由有六子分 住在三个区域:武乍二支住在南部,糯恒二支住在北部, 布默二支住在东部。大致范围在今黔西、滇东地区。 • 落兰家族统治区域 大致相当于今天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16
四 传说中的彝族社会
• 楚雄彝族史诗《葛梅》 • 石林彝族史诗《阿细人之歌》 • 滇中彝族史诗《阿细创世纪》 • 彝族史诗《尼苏夺节》 这四篇史诗反映彝族血缘婚姻的情景。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17
四 传说中的彝族社会
• 《西南彝志》 • 《物始纪略》 这两篇彝文文献讲 述以妇女为中心的彝 族远古社会的情景.
一 彝族概况
•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黑彝)、 “纳苏”、“ 聂苏”(花腰)、“阿鲁”(香 堂)、“迷撒”(土家)、“阿细”、“撒摩都” (子君)等。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3
一 彝族概况
彝族自治地方
• 彝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 (18县,其中木里为藏族自治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1市9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市11县,其中金平为苗族瑶族傣族 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 • 彝族自治县 云南(15县):峨山、江城、宁蒗、巍山、石林、南涧、寻甸、 元江、新平、漾濞、绿劝、宁洱、景东、景谷、镇沅) 四川(2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贵州(1县):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 广西(1县):隆林各族自治县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3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邛都、滇池酋邦与蜀的关系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 司马错出兵灭蜀。秦孝文王 以李冰为蜀守,李冰“壅江 作堋”,灌溉三郡,开稻田, 于是蜀沃野千里。秦汉时成 都为为五大都市之一。 铁器输入西南。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6
二 彝族语言
• 东部方言 主要是自称那素、聂苏的彝族支系。 以贵州威宁、云南寻甸、绿劝的彝语为代表。 约占彝族总人口的25%。 黔西北次方言(水西土语、乌撒土语、蒙部土 语、乌蒙土语) 滇东北次方言(黑彝土语、甘彝土语、红彝土 语、葛濮土语、昆安土语) 盘县次方言(盘南土语、盘北土语)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13
三 彝文
• 彝文创自何时尚无定论。有的学者认为 彝文起源甚早。 大约在夏末商初已经出现彝文。汉晋时期进一步传播使用。 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彝文最早见于明代石刻。如云南绿劝 县的《镌字崖》刻有彝、汉两种文字,为明嘉靖十二年 (1533年)的刻石。还有贵州大方县安氏土司彝汉对照的 《千岁衢碑记》镌于嘉靖丙子(1546年)还有铸于明朝成 化二十一年(1485)的铜钟,铸有彝汉两种文字。大方县 万历二十年(1592)《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刻有彝汉 两种文字记述水西土司安氏的历史,共1 922个字,是现 存字数最多的彝文石刻,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的珍贵资 料。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10
二 彝族语言
• 中部方言 以云南的大姚县彝语为代表。操这种方言的主 要是自称倮倮泼和里泼的彝族支系,约占彝族总 人口的8%,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总人口中, 70%以上操彝语中部方言。 倮倮濮土语(第一次土语南华、祥云;第二次 土语楚雄、双柏、绿丰) 里濮土语(大姚、永仁、绿丰)。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6
六古代彝族社会
• 军事屯田 • 移民“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 • 益州太守文齐“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垦田二千 余顷。” • “土平敞,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人 俗豪忲。居官者富及累世。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7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大姓势力的兴起与发展 中原移民的豪强之徒,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大姓是移民中具有经济实力、政治特权的豪强, 是拥有武装的地方当权派。 大姓在太守、夷帅之间纵横捭阖,迅速发展强大。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35
六 古代彝族社会
爨地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 东爨乌蛮,西爨白蛮为同一族类,因文化 程度不同而分别。 方言不同。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36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爨地人口的流动 唐朝经略爨地,设置安宁城,遭受挫折。请南诏 皮罗阁出兵,爨氏不战而降。唐朝再置安宁城。 唐朝与南诏争夺爨地。唐朝与南诏争战失败。南 诏控制爨地。阁罗凤于公元765年在昆州筑拓东城 设节度,统治滇东地区。“以兵围胁西爨,徙二 十万户于永昌城。” 贞元十年(794)南诏破西戎,徙施、顺、么些诸 种数万户以实拓东城。又从永昌以望苴子、望外 喻等千余户分隶城旁。太和六年(832)劫掠骠国。 掳其众三千余人,隶配拓东。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云南大学 林超民
28
六 古代彝族社会
• 大姓反蜀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任命邓方为 朱提太守兼庲降都督,管理南中地区。 建宁郡大姓雍闿联吴反蜀。 越巂郡夷帅高定元反蜀。 牂牁太守朱褒反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