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省邯郸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质基质能产生[H]B.线粒体能为大肠杆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提供ATPC.mRNA从细胞核进人细胞质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ATPase(ATP水解酶:)能将胞内Na+主动转运进入血液,以维持肠腔内Na+浓度高于胞内的状态,而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血浆和肠腔.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a+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不消耗ATPB.ATPase能协助小肠上皮细胞排出K+、积累Na+C.SGLT1介导的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GLUT2介导的葡萄糖进入血浆的方式为协助扩散3.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B.低温能够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温室下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4.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B.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起组织水肿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渗透压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5.人在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6.某二倍体植株染色体上控制花色的基因A2是由其等位基因A1突变产生的,且基因A1、A2均能合成特定的蛋白质来控制花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A2是基因A1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造成的B.基因A1、A2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的C.基因A1、A2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D.基因A1、A2合成蛋白质时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三、非选择题7.(10分)某实验小组利用新鲜的绿叶为材料,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常用的实验方法是.A、B是滤纸条上的标记,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层析液最先所处的位置是(填“A”或“B”)处.(2)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过程中,偶然发现某植株缺失第Ⅰ条色素带.①缺失第1条色素带的植株不能合成,该植株对光的吸收能力减弱.②该实验小组为了研究缺失第1条色素带的植株(甲)和正常的植株(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两植株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表所示: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更加适合在强光下生活的是(填15klx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植株乙;当光照强度为30klx时,植株甲积累的葡萄糖的量约为mg•m﹣2•h﹣l.8.(11分)请回答下列有关血糖凋节的问题;(1)实验表明,电刺激家兔下丘脑的迷走神经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显著降低,其原因是电刺激使下丘脑的迷走神经以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胰岛.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该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2)寒冷环境下人体的血糖浓度会有所升高,其原因是寒冷刺激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该激素能与肝脏细胞膜上的结合,促进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3)研究表明,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可用(填“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育胰岛(填“A”或“B”)细胞,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过滤细胞,取滤液来培养胰岛(填“A”或“B”)细胞,若该细胞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浓度显著低于正常细胞,则可验证实验结论.9.(7分)淡水养殖在鱼类养殖上的应用非常普遍.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鱼类养殖中要采用立体养殖法,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2)某淡水养殖生态系统中存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鲢鱼,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鲢鱼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植物提供1.0×103kJ的能量,其中鲢鱼获得的能量为1.0×102kJ,鳙鱼的食物来自浮游植物,来自浮游动物,则鳙鱼最多获得能量kJ.调查鲢鱼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为.(3)某种鱼排卵时还能释放激素以吸引雄鱼前来排精,以促进卵子受精,这种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10.(11分)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A、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未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有种.(2)两只红眼果蝇杂交的子代中只有红眼和粉红眼两种类型,则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利用子代中的果蝇为材料,探究其中某只红眼雄果蝇是否纯合,处理方法是.若,则为纯合子.(3)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X B X b、AaX b Y的果蝇杂交,子代果蝇的眼色表现型及比例为,若受某种因素影响,含基因b的精子不能成活,则子代果蝇的眼色表现型及比例是.三、选做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共1小题,满分15分)11.(15分)纤维素酶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棉纺等领域的酶制剂.某实验小组欲利用选择培养基(成分:0.5g•L﹣1K2HPO4、0.25g•L﹣1MgSO4、1.88g•L﹣1纤维素、0.2g•L﹣1刚果红、14.00g•L﹣1琼脂、2.00g•L﹣1明胶)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培养基的成分可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物质是,纤维素分解菌也能以葡萄糖为碳源,但是该培养基不选用葡萄糖作为碳源的原因是.将纤维素分解菌接种到该培养基的方法为.(2)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包括、和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素分解,最终形成以纤维素分解酶为中心的透明圈.(3)如表为不同的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结果,酶的活性可用水解圈直径和菌落直径的比值表示;如图表示不同的碳源含量对纤维素分解菌产酶效果的影响.据表分析,分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编号是;据图分析,最适的碳源浓度为.四、选做题【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1小题,满分0分)12.科学家通过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改造Rubisco酶基因,提高了光合作用过程中Rubisco 酶对CO2的亲和力,从而显著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PCR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该过程需要加入的酶是.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2)该技术不直接改造Rubisco酶,而通过对Rubisco酶基因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对Rubisco 酶的改造,其原因是.和传统基因工程技术相比较,定点突变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PCR定点突变技术属于的范畴.(3)可利用定点突变的DNA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植物细胞,将该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幼苗,从细胞水平分析所依据的原理是.2017年河北省邯郸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质基质能产生[H]B.线粒体能为大肠杆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提供ATPC.mRNA从细胞核进人细胞质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考点】27: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2E: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2G: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3R: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分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解答】解: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质基质能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A正确;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B错误;C、mRNA从细胞核的核孔进人细胞质,不能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D、水稻是高等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无中心体,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比较简单,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够在简单的情况中运用.2.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ATPase(ATP水解酶:)能将胞内Na+主动转运进入血液,以维持肠腔内Na+浓度高于胞内的状态,而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血浆和肠腔.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a+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不消耗ATPB.ATPase能协助小肠上皮细胞排出K+、积累Na+C.SGLT1介导的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GLUT2介导的葡萄糖进入血浆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考点】3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分析】据图分析,“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ATPase(ATP水解酶:)能将胞内Na+主动转运进入血液”,也能将K+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血浆和肠腔,则通过SGLT1介导的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GLUT2介导的葡萄糖进入血浆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解答】解:A、Na+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通过SGLT1介导,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B、ATPase能协助小肠上皮细胞排出Na+、积累K+,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肠腔,因此SGLT1介导的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D、由于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血浆,因此GLUT2介导的葡萄糖进入血浆的方式为协助扩散,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以及主动运输三种方式的特点,能够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判断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3.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B.低温能够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温室下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考点】39:酶的特性;3A: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分析】1、高温、过酸、过碱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低温降低酶活性,但酶在低温条件下空间结构稳定.2、碘液与淀粉产生蓝色反应.3、酶具有高效性,将酶与底物混合的瞬间,酶就和底物发生反应.【解答】解:A、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A错误;B、低温能够降低酶活性,但是低温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 错误;C、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因为蔗糖不管能否被淀粉酶分解,都不能用碘液检测出来,C正确;D、酶具有高效性,故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分别保温后,再将相同温度条件下的酶和底物混合,保证反应是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的,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酶的特性、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意在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属于中档题.4.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B.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起组织水肿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渗透压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考点】E9: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A错误;B、血浆渗透压增大,血浆会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组织液减少,不会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C、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是维持细胞形态功能的条件.外压过大细胞失水,内压过大细胞吸水.失水过多细胞死亡,吸水过多动物细胞胀裂,植物细胞则因为有细胞壁形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C错误;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5.人在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H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分析】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在10%﹣20%之间.2、温室效应:(1)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2)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能量传递效率的高低与食物链长度无关,A错误;B、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B错误;C、外来物种引入不当会造成生态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物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识记碳循环的过程;识记信息传递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某二倍体植株染色体上控制花色的基因A2是由其等位基因A1突变产生的,且基因A1、A2均能合成特定的蛋白质来控制花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A2是基因A1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造成的B.基因A1、A2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的C.基因A1、A2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D.基因A1、A2合成蛋白质时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考点】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92: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A错误;BC、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基因A1和A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但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BC错误;D、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减数分裂等知识点,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掌握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还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性,特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明确等位基因不会出现在同一配子中,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三、非选择题7.(10分)(2017•邯郸二模)某实验小组利用新鲜的绿叶为材料,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常用的实验方法是纸层析法.A、B是滤纸条上的标记,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层析液最先所处的位置是A(填“A”或“B”)处.(2)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过程中,偶然发现某植株缺失第Ⅰ条色素带.①缺失第1条色素带的植株不能合成叶绿素b,该植株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减弱.②该实验小组为了研究缺失第1条色素带的植株(甲)和正常的植株(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两植株的CO 2吸收速率,结果如表所示: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更加适合在强光下生活的是 乙 (填为15klx 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植株乙;当光照强度为30klx 时,植株甲积累的葡萄糖的量约为 4.9 mg•m ﹣2•h ﹣l .【考点】3L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3I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分析】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提取绿叶中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丙酮)、SiO 2、CaCO 3,其中无水乙醇(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 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 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 、叶绿素a 、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分析图示可知,色素带Ⅰ表示叶绿素b ,色素带Ⅱ表示叶绿素a ,色素带Ⅲ表示叶黄素,色素带Ⅳ表示胡萝卜素.【解答】解:(1)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滤液细线不能没入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图中得到了正常的色素带,因此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层析液最先所处的位置是A .(2)①第Ⅰ条色素带是叶绿素b ,叶绿素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缺失第Ⅰ条色素,说明植株不能合成叶绿素b ,该植株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减弱.②两植株的CO 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比较甲、乙两组试验数据,更加适合在强光下生活的是植株乙;当光照强度为0klx 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植株甲的呼吸强度为3.6mg•m ﹣2•h ﹣1,乙的呼吸强度为 4.6mg•m ﹣2•h ﹣1,因此当光照强度为15klx 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为3.0+3.6=6.6mg•m ﹣2•h ﹣1,植株乙的光合作用速率为3.6+4.6=8.2mg•m ﹣2•h ﹣1;当光照强度为30klx 时,植株甲CO 2吸收速率为7.2mg•m﹣2•h ﹣1,根据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6CO 2+12H 2OC 6H 12O 6+6O 2+6H 2O ,求出积累的葡萄糖的量约为=4.9mg•m ﹣2•h ﹣1.故答案为:(1)纸层析法A(2)①叶绿素b 红光和蓝紫②乙小于 4.9【点评】本题考查了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光合作用的有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8.(11分)(2017•邯郸二模)请回答下列有关血糖凋节的问题;(1)实验表明,电刺激家兔下丘脑的迷走神经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显著降低,其原因是电刺激使下丘脑的迷走神经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胰岛.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该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2)寒冷环境下人体的血糖浓度会有所升高,其原因是寒冷刺激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该激素能与肝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3)研究表明,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可用高血糖(填“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育胰岛B(填“A”或“B”)细胞,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过滤细胞,取滤液来培养胰岛A(填“A”或“B”)细胞,若该细胞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浓度显著低于正常细胞,则可验证实验结论.【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解答】解:(1)电刺激使下丘脑的迷走神经释放神经递质,运输方式是胞吐.促进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2)肾上腺素能与肝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3)研究表明,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可用高血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育胰岛B细胞,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过滤细胞,取滤液来培养胰岛A细胞,若该细胞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浓度显著低于正常细胞,则可验证实验结论.故答案为:(1)胞吐胰岛素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2)特异性受体肝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