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中考化学第一轮科学探究能力《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测试试题(word版有答案)

2020届中考化学第一轮科学探究能力《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测试试题(word版有答案)

科学探究能力《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测试题一、选择题:1表试剂稀盐酸食醋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蒸馏水草木灰水颜色红红绿黄黄绿小良又用花汁测知家中花盆土壤显酸性,你认为可加入上表中的()来改良花盆里的土壤A.食醋 B .食盐水C.蒸馏水 D .草木灰水2、向下列物质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A.NaHCO 3溶液B.滴有酚酞的NaOH 溶液C.Fe2O3 粉末D.NaCl 溶液3、下列四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4、分液漏斗中有液体甲,锥形瓶内盛有固体乙。

打开分液漏斗,气球会逐渐鼓起的组合是(A B C D甲水盐酸水浓盐酸乙氢氧化钠固体锌粒硝酸铵固体大理石B.B C.C D.D5、如图中两圆相交部分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 处溶液呈蓝色B.b 处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增加C.c 处产生白色沉淀D.d 处银白色固体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B.将镁条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在瓶口出现白烟D .探究水的组成时,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木条燃烧更旺7、用气体压力传感器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图Ⅰ表示的是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图Ⅱ中曲线和曲线2 分别表示瓶 1 和瓶 2 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1 说明1 体积水约消耗1 体积二氧化碳B.曲线1 不能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C.对比曲线1和曲线2 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继续向瓶2 注入稀盐酸至气体不再放出,共注入稀盐酸40 mL,此时瓶内的气压刚好恢复到起始气压8、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们是碱,是因为它们()A .都能与酸反应B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只有OH-C.遇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D .溶液的pH 大于7 9、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10 、如图表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其中x 表示稀盐酸或稀硫酸,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 不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B.b 可能是氧化物C.c 不可能是氧化物D.d 可能是单质二、填空题: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 2 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2)bc 段压强不变,原因是。

3)cd 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2、为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 A 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甲同学观察到 B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然后向 B 试管中继续滴加1~2 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

此现象(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3)为了验证 C 试管中有碳酸钠生成,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所示,请你帮助填写完整。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①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②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二①②3、探究水、石灰水、NaOH 溶液对CO2 的吸收。

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如图 1 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中 a 处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甲、乙、丙三个烧瓶的容积均为250mL ,分别收集满CO2,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 液体。

步骤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步骤3: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烧瓶内的气压变化,得到如图 2 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曲线1、2、3 分别表示甲、乙、丙三个烧瓶内的气压变化。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瓶乙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导致AB 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3)曲线1中BC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4)对比曲线1、2、3,能得出的结论是(填序号)。

a.CO 2能溶于水b.CO 2能与水发生反应c.40%的NaOH 溶液比饱和石灰水更适合吸收CO24、为探究CO2 与NaOH 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如表:物质Na2CO3NaHCO3Ca(OH)2Ba(OH)2溶解度/g21.59.60.165 3.89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 3溶液的pH 分别约为11.0 和8.5。

【实验探究】(1)实验一:为检验CO2 与NaOH 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 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中不宜将BaCl 2溶液换成CaCl2 溶液的原因是。

(2)实验二: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 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 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 1 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色,证明溶液X 中有NaOH 剩余。

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 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

(3)实验三:兴趣小组将CO2 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用数字化实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 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BC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研究小组设计下列实验方案探究CO2 与NaOH 溶液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①乙醇不与NaOH 、Na 2CO 3、CO 2 反应;②25℃时, NaOH 和 Na 2CO 3 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如表:物质 NaOH Na 2CO 3溶解度 /g17.3<0.01【实验装置】如图 1。

【实验步骤】i .打开 K 1,关闭 K 2,从导管口 a 通入 CO 2气体,直至观察到饱和 NaOH 的乙醇溶液中产生大量沉淀,停 止通 CO 2;ii .从导管口 a 通入足量氮气;iii .关闭 K 1,打开 K 2,向装置甲的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装置乙的现象。

( 1)步骤 i 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

( 2)步骤 ii 的目的是。

( 3)步骤 iii 装置乙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装置】如图 2(三颈瓶内集满 CO 2气体;装药品后的注射器 B 的活塞用夹子固定)。

【实验步骤】按以下步骤完成实验, 通过相对压强传感器测量瓶内压强的变化。

整个实验过程的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 3。

i .将注射器 A 内的 NaOH 溶液注入瓶中,测量压强直至不再改变;ii .取下夹子,将注射器B 内的盐酸注入瓶中,测量压强直至不再改变;iii .将两个注射器的活塞都拉回原位,并都用夹子固定,测量压强直至不再改变。

(4)检查图 2 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5)为缩短①→④中反应的时间,可采取的操作是。

(6)写出导致⑤→⑥压强变化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步骤iii 结束后瓶内压强比注入NaOH 溶液前小,其原因是(8)请结合图3信息,说明NaOH 与CO 2发生了反应。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C4、C5、D6、B7、D8、B9、A 10、D二、填空题:1、答案为:(1)氢氧化钠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停止;(3)Na2CO3+2HCl═2NaCl+H2O+CO2↑。

2、解析:(1)A 试管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

故填:产生蓝色沉淀。

(2)甲同学观察到 B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然后向B 试管中继续滴加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此现象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故填:能。

(3)一、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 ═ 2NaCl+H 2O+CO2↑;二、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23233、答案为:(1)CO2+Ca(OH)2=CaCO3↓+H2O;(2)推入液体的起始阶段,二氧化碳基本上还没有被消耗,气体体积减小很不明显,所以气压增大;(3)二氧化碳溶于水;振荡;(4)ac。

4、解析:(1)实验一中,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配平即可;实验中不宜将BaCl2 溶液换成氯化钙溶液的原因是: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会干扰实验的验证;故答案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也会有白色沉淀,对实验产生干扰;(2)实验二: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 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 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 1 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X 中有NaOH 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 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答案为: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3)实验三,图1中,BC 段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配平即可。

故答案为:CO2+Na2CO3+H2O=2NaHCO 3。

5、解析:方案一:(1)步骤i 产生沉淀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很小;故答案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很小;(2)步骤ii 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CO2 气体;故答案为:排尽装置内CO2气体;(3)步骤iii 装置乙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故答案为:CO2+Ca(OH )2=CaCO 3↓ +H 2 O;方案二:(4)检查图 2 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向下推其中一个注射器活塞,另一注射器活塞会向外移动,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向下推其中一个注射器活塞,另一注射器活塞会向外移动,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5)为缩短①→④中反应的时间,可采取的操作是振荡;故答案为:振荡;(6)导致⑤→⑥压强变化的主要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H 2O+CO 2↑;(7)步骤iii 结束后瓶内压强比注入NaOH 溶液前小,其原因是:溶液中的水溶解了部分CO2;故答案为:溶液中的水溶解了部分CO2;(8)结合图 3 信息,说明NaOH 与CO2发生了:①→④的压强减小量明显大于①→⑦的压强减小量的反应;故答案为:①→④的压强减小量明显大于①→⑦的压强减小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