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感
罗艳菊
这是一本有关我们的信念如何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可以然后获得
健康的信念的实用性书籍。
这本书也向你展示了如何解决过去的负面经历造成
的影响。
它将帮助你改善与其他人沟通的技巧。
——约翰·贝曼这本书有两条线,第1条线就是感知,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我是怎么感
知这个世界的,第2条线是应对,是输出部分。
第1条线感知,首先第1章讲
到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
萨提亚把我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我们感知方式的雏形,来源于家庭,也就是基本三角关系。
孩子在刚生下
来的时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
他需要用父母的眼睛来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他有
一个身份认同依赖,而父母由于受自身的限制。
他会有投射,他把自己没有完
成的那些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展出他的应对方式,这就引出了第2条线——应对。
两条线是一个环,也可以说是一条线。
萨提亚讲到了5种应对方式,也就是了5种生存姿态,其中4种是不良的
生存姿态,一种是健康的生存姿态,也就是表里一致。
以上就是理论部分。
我们的目标是表里一致,是健康的生存姿态。
如何调整到健康的生存姿态呢?接着就是技术部分。
作者有将其分成技术与工具两个部分。
五至九章分别
介绍了改变的过程、成分干预技术、转化过程技术、个性部分舞会技术以及家
庭重塑技术,第十、十一章介绍了雕塑、隐喻、曼陀罗、冥想、家庭规则转化指南、温度读取等工具。
第5章改变的过程,是这些技术的提纲契领。
萨提亚提的改变主要是指内
部的转换。
改变的过程是,发现你行为背后的应对模式,然后觉察它,它的内
容与过程,再理解它,你是如何为它赋予意义的。
之后你会发展出新的方式,
也就是改变。
改变,而非消除或消灭。
改变的关键是添加,也就是引入一些新
的东西。
它既包括内容的添加,比如,新的感知、新的关联、对自身新的感受、
新修正的期望、新的选择,也包括过程的添加,增加觉察、了解、证实、体验。
萨提亚认为咨询师的加入也是一种添加,咨询师把自己当做一个工具,营造一
个安全、接纳、充满希望、可靠的环境,用来帮助来访者觉察、理解,催化他
的改变。
咨询师灌输“改变一直在发生”的意识,并一路跟随。
萨提亚介绍了改变的六阶段,第一个阶段,对现状产生不满,出现改变的需求.第二个阶段。
咨询师的加入。
咨询师与来访保持接触,看到他们的模式,探
讨他们改变的态度和预期,检验他们改变的路上存在哪些障碍。
咨询师对表里
一致进行示范,这也是很重要的。
咨询师也会遇到阻抗,将阻抗重构为尊严,
给来访者足够的接纳,让来访觉察并意识到这是他的防御性行为。
第三个阶段。
混乱阶段,也是工作的攻坚阶段。
来访者在这时会出现焦虑与恐惧,将来访者
的恐惧与焦虑正常化。
咨询可能陷入僵局,这个时候,来访身上的问题会呈现
出来,咨询师要做的是,层层剥丝,让家庭规则渐渐浮出水面。
这个阶段的任务,让我想到了施老师的两个技术:稳定技术、暴露技术。
第四个阶段。
新的
选择和整合。
阶段五,执行。
阶段六,新的状态。
第6章成分干预技术,在第五第5章的基础上,针对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
措施。
成分干预技术关注信息加工时所进行的一系列内部精神和情绪步骤的模
式或序列。
它探讨我们在信息加工时所遵循的家庭规则、我们的应对风格。
萨提亚从6个方面来探讨互动过程,分别是:知觉、解释、感受、对感受
的感受、防御方式、评价规则。
知觉为感官知觉到的,解释为我们对这些感官
知觉到的信息赋予意义,而这是建立在我们过去习得的经验,以及自身具有的
自我价值感水平之上的。
将知觉与解释分离,能避免知觉受到过去经验的污染。
我们还需区分,我们自身对事物的感受与对事物的解释,具体做法就是拒绝脑补,而是同对方合适他的真实意图。
对感受的感受是对自己的感受,与“感受”的客体不同。
在解释、感受、对感受的感受中,我们会用到防御,对人事物的
反应也有其内在的评价规则。
防御方式同样是建立在过去习得经验基础上的,
主要有投射、否认、忽视三大类。
评价规则主要来源于家庭规则以及主要他人
的影响。
鉴别知觉与解释(澄清知觉),区分解释与感受(核实意义、确定感受),管理对感受的感受,打破防御性习惯、反思我们的评价规则。
直接且非反应性
的互动方式让我们获得自由。
如果我们是自由的,那么只有“现在”才是我们
唯一的生存空间。
第7章转化的过程,是进一步针对感受、对感受的感受进行处理。
也就是
说第五、第六、第七章三个技术,他们是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更细腻更细致。
萨提亚将我们内心的体验分为六个水平,分别是渴望、预期、知觉、感受、应对、行为。
第一水平渴望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对于被爱、被接纳、被确认和
被肯定的渴求,如果孩子的渴望能得到满足,个体将有机会发展出高自尊、表
里一致的生存方式、健康的压力应对模式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
第二水平预期是期望环境与他人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与渴望不同的是,
我们会从外部的比较中发展出期望,会有对公平性的预期,会建立在过去经历
基础之上。
对于渴望,它是普遍的正常存在。
而对于预期,我们(治疗者或干预者)
会让来访者调整预期,放弃“公平”的立场,接纳并放手未能实现的预期,
“去除纠结”,关注此时此刻的渴望。
第三水平知觉,它其实是互动过程中的知觉+解释。
我们需要拓展受限制的
知觉,对经历做出新的解释,理解同一时间内发生事件的多重性。
第四水平感受,它其实是互动过程中的感受+对感受的感受。
第五水平应对,是一种防御或者生存姿态,第六水平行为,是应对模式的最终结果,内心
世界的外在表现,是自尊的外部表现。
对愤怒的转化,首先要觉察愤怒、审视愤怒,看到愤怒背后的伤害或恐惧,不同生存姿态下的人对愤怒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处理愤怒,应当在体验的六水
平上由外向内,一步步推进至自我层面。
第八章个性部分舞会:整合内部资源。
由于规则的存在,我们会给各个部
分贴上标签,这导致各个部分间存在冲突。
个性部分舞会是一个承认、接纳、
转化、整合的过程。
第九章家庭重塑,将自己与父母放到家族系统中,让当事人能以一种系统
的思维方式,有机会重新去理解父母、理解自己,并能从理解接纳中获得新的
力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不满足于奉上一桌大餐,它是一套完整的烹饪
指南,从理论到实操,从信念到工具,从输入到输出,从微观到系统,可谓鸿
篇巨制。
啃下如此鸿篇巨制,也只能是囫囵吞枣了。
在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家庭系统中洞察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在家庭系统中出生、成长,长大了,离开家,再构建自己的家。
家,有你生命的最初体验,也是你实现自
己的重要领域,唯有把人置于家庭这个系统中,我们才能看到自己是怎么发展
出来的,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父母。
家会模式化、会传承。
如何主动去
选择去构建,而非被动接受应对,这本书给了我们方向。
家庭治疗在有精神分析注入后焕发了新的活力,它用分析的视角让我们看
到行为背后的机制,不同于精神分析的是,家庭治疗对人性向阳而生的前提假
设让这个理论体系少了些阴郁。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让人回归家庭,但不
归咎于家庭,相反,它让人去从家庭中寻找力量与新的可能。
人性本自具足,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人性本具备的光辉散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