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亦称“中央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第一方面军。

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

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下辖三、四、十二、二十、二十二军,共5个军。

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五、八、十六军,共3个军。

全军共计3万余人。

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

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同年底进行整编,军团总指挥改称军团长,全军辖3个军团24个军,共约7万人。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方面军参谋长,杨尚昆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央军委,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会师。

不久,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一方面军。

后因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红十五军团会师。

恢复红一方面军名称,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三十二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0年7月组成;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组成。

1934年8月,第六军团开始长征,同年10月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第二军团会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

同年11月到1935年8月,发动了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部队发展到1.7万多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二、六军团突破敌军的包围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第四方面军会合。

两军会师后,在党中央领导下,于7月初,第二、第六军团和三十二军(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斗争。

接着与第四方面军一起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肃的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师。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1931年11月7日成立。

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

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共五个师近3万人。

主要活动于鄂豫皖。

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队伍扩大为三个军——四军、九军、二十五军,共六个师。

在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时,由于担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张国焘的指挥错误,10月,部队被迫转移,开辟了川陕根据地,与川东游击队会合。

以后,又扩编为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五个军共8万余人。

1935年3月,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6月,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

8月,分左、右两路共同
北上。

9月,领导左路军的张国焘擅自决定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搞分裂党的活动。

1936年6月,在西康甘孜地区同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师。

迫于各种压力,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四方面军与新成立的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军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后红四方面军三个军在张国焘指挥下,西征失败,一部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

1933年秋,中央军委曾计划把七、八、九、十四个军团合编为第三方面军,后因一部分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另一部分随红一方面军长征,所以原计划未能实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