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简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简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简析
摘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低层、多层建筑结构相比较,不同结构体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体形、楼层高度、机电管道的设置、施工技术的要求、施工工期长短和投资造价的高低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简析;
abstract: the design of tall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lower, multi-storey building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the choice of structural system,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building of plane layout, elevation, floor height, body electrical pipeline sett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period requirement and investment cost and length.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1.建筑结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1科学性。

建筑结构设计是以数学、力学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一种应用性技术。

1.2应用性。

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一个成功的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上先进合理,经济上效益显著。

1.3复杂性。

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设计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具有多解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问
题。

1.4实践性。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种工程实践活动,没有一个工程师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生马上变成一个成熟的工程师,而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工程设计锻炼。

1.5创新性。

建筑结构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服务行业,在设计市场竞争激烈形势下,要想获得开发商的项目,必须提供比别人更加合理经济的结构方案,这就需要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2.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与建筑、设备和施工密切配合,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重视结构选型和构造,择优选择抗震及抗风性能好而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与平、立面布置方案,并注意加强构造连接。

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个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结构设计不能破坏建筑设计,应满足、实现各种建筑要求;建筑设计不能超出结构设计的能力范围,不能超出安全、经济、合理的结构设计原则,结构设计决定建筑设计能否实现。

3.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3.1底部抗震墙框架结构
(1)底部抗震墙应双向布置,应注意纵向抗震墙不要偏少。

(2)上部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基本
对齐”要求:(对于7度设防区)每结构单元不宜多于一道或每三道抗震墙不多于一道与下部框架、抗震墙不对齐。

尽量减少次梁托换的数量,减少传力途径。

(3)托墙梁支座处应设柱,对于支承于抗震墙的托墙梁支座应采取加强措施。

(4)底框结构转换层楼板应适当加强,避免开大洞。

避免板标高变化产生错层。

5.2关于箱、筏基础底板的挑板问题
从结构角度来讲,如果能出挑板,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置时,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较节约;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能降低整体沉降,当荷载偏心时,在特定部位设挑板,还可调整沉降差和整体倾斜;窗井部位可以认为是挑板上砌墙,不宜再出长挑板。

虽然在计算时此处板并不应按挑板计算。

当然此问题并不绝对,当有数层地下室,窗并横隔墙较密,且横隔墙能与内部墙体连通时,可灵活考虑;当地下水位很高,出基础挑板,有利于解决抗浮问题;从建筑角度讲,取消挑板,可方便柔性防水做法。

5.3建筑结构设计与暖通专业设计的协调
高层建筑空调设备(风道、冷热水管、空调箱、空调机组等)通常与电梯、电梯厅、楼梯、电气间、卫生间集中布置在核心区。

构成维持整个高层建筑活动机能的关键部分。

在竖向布置上又与给排
水、电气等集中布置在设备层。

结构设计时应充分注意核心区及设备层的特点:
(1)楼面负荷大。

在内力分析及楼板设计时应考虑。

(2)预埋管道附件多,注意局部荷载超过设计荷载。

(3)设备层层高不同于标准层层高,而且应力集中,是抗震薄弱环节,要考虑抗震加固措施。

各构件之间对协同工作的理解,还在于当结构受力时,结构中的各个构件能同时达到较高的应力水平。

在多高层结构设计时,应尽可能避免短柱。

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同层各柱在相同的水平位移时,能同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但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与层数的加大,巨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使底层柱截面越来越大,从而造成高层建筑的底部数层出现大量短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对于大截面柱,可以通过对柱截面开竖槽,使矩形柱成为田形柱。

从而增大长细比,避免短柱的出现,这样就能使同层的抗侧力结构在相近的水平位移下,达到最大的水平承载力。

5.4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措施
概念设计是展现先进设计思想的关键,各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并能有意识地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

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主要还因为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存在许多缺陷或不可计算性,比如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力计算是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而截面设计却是基于塑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这一矛盾使计算结果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差之甚远,为了
弥补这类计算理论的缺陷,或者实现对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都需要优秀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

目前,部分已建建筑在其四角设置巨型钢管柱,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角柱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柱轴压比的限值已成为困扰结构工程师的实际问题,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结构下部柱截面也越来越大,而柱的纵向钢筋却为构造配筋,即使采用高强混凝土,柱截面也不会明显降低。

实际上,柱的轴压比大小,直接反映了柱的塑性变形能力,而构件的变形能力会极大地影响结构的延性。

混凝土基本理论指出:混凝土构件的曲率延性,即弯曲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和受压区边缘
混凝土的极限变形能力。

相对受压区高度主要取决于轴压比、配筋等,混凝土的极限变形能力主要取决r箍筋的约束程度,即箍筋的形式和配箍特征值。

因此,为了增大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控制柱的轴压比和改善配箍具有同样的意义,因而采用密排螺旋箍筋柱或钢管混凝土均可以提高柱轴压比的限值。

材料利用率越高,该结构的协同工作程度也越高,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结构设计的目的即是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建筑,这就要求设计时对结构材料的充分利用。

5.5高层建筑结构的选型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结构选型阶段要抓好下面三点:其一是要注重结构的规则性。

由于新、旧规范在这一方面出现了比较
大的变化,新规范在此增加了比较多的限制因素。

新规范采取了强制性规定,要求建筑物不能采用严重不规则之设计方案。

所以,工程技术人员在明确新规范的限制条件中一定要加以注意,从而避免出现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之被动。

其二是要注重结构的超高性。

新规范在应对超高问题上,除了把原先的限制高度设置为a级高度之外,同时还应增加b级高度之建筑。

所以,一定要对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这一项控制因素加以注意,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之中,出现过因为结构类型之变更而忽略这一问题的情况,从而造成施工图在审查时未能通过,一定要重新作出设计,或者需要召开专家会议加以论证,这对于工程的工期与造价等总体规划存在着相当大的影响。

其三是要注重嵌固端设置。

因为高层建筑普遍带有二层或者二层以上的地下室与人防工程,嵌固端极有可能被设置于地下室的顶板上,同时也有可能被设置于人防顶板等处。

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因为结构设计人员常常会忽视因嵌固端设置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结语:结构设计是一项严谨的科学,要想提高设计综合水准需要各个环节进行控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态度是结构设计的基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是做好结构设计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