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论文摘要:纵观当前国有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总体上是好的。
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高尺度面前,有些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较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水平,便显得有点滞后具体体现在项目部成本管理一直不是很到位。
项目部材料管理混乱、浪费严重,劳务结算扯皮严重,成本数据汇总不及时、反映不真实;公司对项目成本监控失效。
关键词;提高项目成本管理现状Abstract: Throughou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status, is generally good.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the market standard for project manage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in the face of such a high scale, the management of some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it seems a bit behind the specific reflected in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has not quite place. Project Materials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nfusion, wasted, passing severe labor settlement, aggregate cost data is not timely to reflect true; the company of the project cost control failure. Key words; improve the status of project cost management一对当前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和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概述(一)对当前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说明。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纵观当前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市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高尺度面前,有些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较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水平,便显得有点滞后。
尤其是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招投标市场不够规范、中标价格远低于预算造价、施工企业进入微利时代的情况下,管理稍不到位就会出现亏损。
(二)对当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概述。
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责任不明确,分配制度不合理,奖惩制度不完善,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我们应该知道惩罚政策可以使项目管理人员承担成本管理的风险,同时,相应的激励政策也可以体现管好成本为管理人员带来的利益,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政策是管好项目成本的基本保证。
监督机制不健全,出了问题往往追不到责任人;各部门缺少交流与沟通。
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生产的只负责施工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验收。
表面上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是项目成本管理必须依靠全员管理、共同控制,也就是说只有全员成本控制,才能创造经济效益。
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择技术可行、但并不经济的施工方案,虽然保证了质量,但是增加了成本;一般来说,每个项目虽配有预结算员,但其所从事的工作也只是按图按现场指令算量,作为结算依据之一,在施工过程中没将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由于项目没有阶段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的比较,因此,对项目施工指导意义不大。
加上奖励机制不健全,奖罚办法不落实,成本超支与大多数人的个人收入无直接挂钩,因此,管理人员对情况并不十分关心,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负责工程部分的计划成本、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情况,只要进度跟得上,总体感觉就很良好。
由于没有分阶段分项目成本控制,没有分部分项成本控制,所以最后项目完工后成本也就没有有效控制,有时甚至到结算时才知道项目亏损。
同时,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
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约占60%,是成本能否有效控制的关键。
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
有些项目部无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从仓库领料有数,但余料无回收,失窃浪费严重,尤其是计件承包只包工不包料,工人班组只顾出产值,材料、物资过量消耗,机械设备过度磨损;小型手动工具更无人爱护,有时借出有手续,返还无验收;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
钢材看管不严,遗失时有发生;材料型号不对,造成闲置浪费,材料供应量与实际不符。
除此之外,我么也不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忽视控制工程成本,虽然工程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因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造成经营效益不理想。
当然也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的现象,可能引起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更大的“质量成本”,同时企业信誉也会因此遭受不良影响。
这些都是我们所不乐见的。
二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市场,依然是供大于求、僧多粥少的状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施工企业,要想在这种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
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落实各项管理工作,降低施工成本,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心,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项目部的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企业整体效益目标的实现。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施工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
近二十年,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如项目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责任制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寻租成本”;招标投标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设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承接行为;建设监理制促使业主的技术力量与建筑施工企业平衡,减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
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
建筑市场存在许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施工单位,大量生产力闲置,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而造成的。
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
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
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
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
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
”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
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
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
此时,建筑施工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切实有效地搞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摆在每位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财务管理者面前的永久课题。
三针对目前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一)完善成本管理体制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完善成本管理体制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亦不例外。
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成本管理、项目效益方面对上级负责,其他业务部门主管以及部门相关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要建立权力与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
而目前我国许多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责任不明确,分配制度不合理,仍然停留在“大锅饭”时期,奖惩制度不完善,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针对上述情况,应建立规范、统一和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体。
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职责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力,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
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给予相应的报酬,彻底打破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格局。
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重叠,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水平“质量成本”。
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水平“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资源耗费,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质量成本”主要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
质量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引起成本变化,但是质量和成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要以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它进行充分的认识。
在施工过程中,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忽视控制工程成本,虽然工程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因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造成经营效益不理想。
当然也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的现象,可能引起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更大的“质量成本”,同时企业信誉也会因此遭受不良影响。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产品造价在签订合同时已经确定,并非产品质量越高,其造价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