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观后感300字作文
失去一个孩子将意味什么,真的不敢去想象,年轻的还可以考虑再生一个,可对于那些中老年失独家庭,谁又该为他们的生活负责呢!下面是为你们整理的关于《亲爱的》观后感300字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亲爱的》观后感一
前几天看了一部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我们应该感谢能有这样一部作品出现。
它告诉我们社会其实是这样的,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之外,还有其他的生活,还有那样的一群人,那样痛苦地生存着,那样的无助,那样的无望,无望到了绝望的地步,却还必须要硬挺着生活下去。
它还告诉我们,其实我们都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哭,坐在电脑前,跟着故事,在那些并非刻意煽情的镜头面前,一任眼泪流了满面,那是因为那些感情我们感同身受,因为那些人本来就可能是我们自己。
只是,我们属于幸运者,幸运地没有遭受那无
边的痛苦,幸运地坐在了电影院里,去当做艺术品一样去欣赏他们。
他们那些人,有的是生活在城中村里的小贩,有的是企业的老总,有的是小学教师,有的普通的上班族,各种职业,林林总总,一如坐着看电影的我们。
他们本来就是生活中的一员,却因为有那么一天,突然失去了的孩子,进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而我们的轨迹不过是没有发生改变罢了。
他们即我们,更大的我们,就是眼下的中国。
这就是眼下的中国,正发生着这样的事情,生别死离,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却生生就是没了,而明明知道他们还活着,却就是找不到他们了。
我们一时找不到了自己的钥匙,就会急得团团转,六神无主,而他们则耗尽了心血去寻找,而所谓的希望,却淡到于无。
说没有,却存在0.1%的概率,《亲爱的》里的黄渤,幸运地找到了他的孩子。
而他只是被幸运砸中的那一个而已,现实中的原型彭高峰正因此而成为了新闻,成为了传奇,传奇到足以被改编电影。
而更多的人注定不是传奇。
于是,他们的感情注定孤独,注定继续无助下去,甚至被当成精神病患者。
即便是企业老总,也会有一天说我找不动了,也会抱怨说为什么会是你。
为了排遣内心的无助与孤独,他们抱团,组成了互助会,以传销一样的方式在为自己打气。
那些个鼓励鼓励鼓励,鼓励鼓励鼓励,荒谬之下掩藏了多少哀伤,以一种最为正常人所不齿的方式激励着自
己,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奔向一个可能找到孩子的方向,然后在失望面前碰到跌跌撞撞,然后还要继续找下去。
从一个失望到下一个失望,周而复始地下去。
就像我们某一刻的心情,突然变得沮丧乃至绝望,到了无以复加。
而他们却不是某一个时刻,而是每一刻,那种绝望黑暗的感情,无时无刻不如此。
不想多说了,他们总是让我想到自己,让我知道其实我们跟他们一样,我们的感情都是孤独的。
《亲爱的》观后感二
刚看完这部电影…话说像我这样一年到头也没哭几次的人竟然一边看这个电影一边嚎啕大哭,我也是醉了。
不过这真是一部好电影,直击心灵!同时也反应了很多社会问题!
除了主题明确的拐卖之外,有一个问题也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法律的态度…有些近乎刻板冷清!也许
是因为之前刚看了#听见你的声音#,里面有一个观点叫做“法律是有心灵的!”…我们国家似乎认为法律是高于人的,不是似乎而应当是确实,我记得电影有个情节就有人对李红琴说过这样的话“人重要还是法律重要?当然是法律重要了!”…也许我的看法太过感性,我没有专业的知识为基础,可是我作为一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人应该比人制定出来的法律重要!
这个故事太过悲伤,却也现实!
故事中很多部门机关的办事程序也让人心痛,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计生局要求的那份程序的孩子死亡证明!!!
不过,从现实的某种角度来看,有些程序法治也正是因为它的死板因为它的公式化让一些人不能钻法律空子!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
这样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真希望越来越好,这个社会越来越有爱…
亲爱的孩子们,祝福你们!
《亲爱的》观后感三
哭着看完《亲爱的》。
刚开始的一个镜头就触动我的心:小娟拿着电话让孩子跟爸爸通话。
这样的情形也是我们家的情形。
包括夫妻俩开头的争吵过程、结尾都那么相似。
不同的是我们还没有离婚,但最近也被反复提起。
《亲爱的》李红琴死了的老公,从开头到结尾就让我感到人性的险恶、自私。
而当李红琴说出“别给孩子吃桃,过敏”时。
才感受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你不是我怎知我的感受?只有当我变成你,我们才会有同样的感受,同样的爱、委屈和无奈。
也许有看之前的猜想、假设(你为什麽会推荐这部影片给我看)所以从开头到结尾,从主角到配角,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的出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