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原理(w)
Lm = 117+20logf-20log(h1h2)+40logd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6
三.移动信道
5.多径传播对数字传输的影响
(1)接收信号产生的时延扩展⊿引起码间串扰 为避免码间串扰应使码元周期大于时延扩展
Rb < 1/⊿
(2)相关带宽(Bc) 当信号带宽小于(Bc)时,发生非频率选择性衰落 当信号带宽大于(Bc)时,发生频率选择性衰落 (3)随机调相 由多径效应产生的多普勒频展,频率的这种随机变化称随机 调相 (4)抗多径衰落的技术 分集/自适应均衡技术/差错控制编码/跳频/扩频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2
_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与现状
2.现状
数字制式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逐步的替代模拟制 式的蜂窝系统
目前全球蜂窝移动电话超过1.5亿,其中GSM用户已超过1个 亿 到2000年底全球蜂窝移动电话将达到3亿,其中GSM用户将 达到2.35亿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提 高技术性能和发展新的业务 对实现个人通信为目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已从评估 和制定标准阶段提高到具体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3
二.蜂窝移动通信的基本慨念
1.频率复用
在不同的小区使用相同的频率,解决系统容量 与频率有限的矛盾
2.越区切换
在通话过程中将移动台的工作频率和接续控 制从其离开的小区交换给正在进入的小区
3.小区分裂
宏蜂窝 微蜂窝 微微蜂窝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4
三.移动信道
1.移动信道的特点
移动信道传播条件的复杂性和恶劣性
* 陆地网与卫星网的综合 * 多种终端集成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7
四.语音编码技术
1.语音编码的基本慨念 (1)波形编码 (2)参量编码 (3)混合编码 2.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对语音编码的要求
速率较低,纯编码速率应低于16Kbit/s 语音质量应尽可能高(MOS大于3.5) 编解码延时较短,控制在几十毫秒内 算法应有较好抗误码性能 算法复杂程度适中,易于大规模电路集成
2. 对移动信道的研究方法 3. 陆地移动无线电波传播
移动信道是一种时变信道 无线信号通过移动信道遭遇不同途径的衰减
P(d)=|d|- * S(d) * R(d)
|d| -n 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与弥散 S(d) 阴影衰落 R(d) 多径衰落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5
n
三.移动信道
4.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预测 (1)Okumura(奥村)模型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与现状 二.蜂窝移动通信的基本慨念 三.移动信道 四.语音编码技术 五.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六.抗衰落技术 七.多址方式和系统容量 八.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展望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1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与现状
1.现代移动通信的发展
本世纪20 40 年代 专用网开发 _ 本世纪40中 60 年代初 公用移动通信业 务问世 _ 本世纪60中 70 年代中 移动通信系统改 进完善 _ 本世纪70中 80 年代中 第一代 模拟蜂窝移 动通信系统迅速发展 _ 本世纪80中 至今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 信系统发展和成熟
2.时分多址(TDMA)
把时间分成帧、时隙。用户在每帧的指定时隙通信
3.码分多址(CDMA)
用户传输信息通过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 低功率谱密度传输、抗干扰,抗多径干扰能力强、具有“软 容量”的过载特性
4.系统容量的比较
理论上CDMA的容量是FDMA的20倍,最TDMA的4 _ 6倍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11
八.第三代移动通信展望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在组织进行研究的,未 来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1996年更名为IMT-2000 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目标 提供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 提供多媒体业务(速率可高达2Mb/s) 适应多种业务环境:蜂窝、无绳、卫星移动、PSTN 、数据、IP 具有单一的通信号码 保证高的服务质量,按需分配带宽 有多频/多模通用的手机 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 网络结构能适用无线,有线多种业务要求 系统起始配置能充分利用第二代设备和设施(互联和兼容),随 后可平滑升级
(2)GSM的慢跳频
提供了传输链路上的分集,将干扰的影响分散到所有话路上
(3)自适应均衡技术
在发端插入训练比特序列,收端进行动态均衡提高传输质量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10
七.多址方式和系统容量
多址技术的关键是利用信号特征上的差异
1.频分多址(FDMA)
把系统的总频段分成若干个等间隔的频道分配给不同用户使 用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8
五.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性能优越的高效调制方式是数字移动通信的重 要研究课题 几种主要调制方式: 1. MSK
频移指数为0.5的最小频移键控调制
2. GMSK(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调制)
优点是减小调制带宽,改善信道有效性
3. ∏/4 DQPSK
较好抑制带外幅射,频谱利用率高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9
* 用查图表求不同传播环境的中值路径损耗 * 使用传播损耗的经验公式求中值路径损耗
Lm = 69.55+26.16log(f)-13.82log(hb)-a(hm)+[44.96.55log(hb)]
根据Lm可得到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功率:
Pr(dbm ) = Pt+Gb+Gm-Lb-Lm-Ld-Lm
(2)Egli模型
六.抗衰落技术
1.分集技术的基本慨念
利用多条传输相同信息,但相互独立衰落特性的信号路径,在接 收端对这些信号进行适当使合并,以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
空间分集/极化分集/频率分集/的抗衰落
(1)GSM交织编码
通过语音块内和语音块之间的交织,将衰落引起的错误分散到各个 语音块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 12
八.第三代移动通信展望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综合功能
式
同一交换机能支持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的接入 交换机都应采用ATM技术 宽带无线接入网能和固定网、分组网、IP网连通 建立统一的用户数据库 建立统一的智能网平台
* 无线网与无线网的综合,首先是与第二代系统的互联和兼容 * 移动网和固定网,数据网的融合.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使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