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亚洲知识点范文

初中地理亚洲知识点范文

初中地理亚洲知识点【一】:初一地理亚洲及欧洲知识点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地理位置(1) 亚洲①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②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③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 欧洲欧洲全在北半球,大部分在东半球,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地形(1) 亚洲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是除南极洲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号称“地球之巅“。

亚洲有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处死海湖面。

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平原多分布在大陆周围。

④此外,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

如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2) 欧洲欧洲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面起伏不大,地势南北高,中部低,是世界上(1) 亚洲①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亚洲的气候特征a.气候类型复杂多样;b.大陆性特征显著;c.季风气候显著。

(2) 欧洲欧洲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最广泛。

河流(1) 亚洲①主要大河长江的长度和水量都居亚洲第一位,居世界第三位。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是湄公河。

②亚洲河网分布的主要特点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著名的内流河有锡尔河和阿姆河。

③亚洲独具特色的湖泊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死海;一半咸水一般淡水的湖泊巴尔喀什湖。

(2) 欧洲①欧洲的河流特征深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网稠密、水流平缓、河流短小、水量丰富、航运价值高。

其中莱茵河河是世界上内河航运(货运量)最多的河流。

②欧洲的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莱茵河——世界上货运量最多的河流;伏尔加河——欧洲最长的河流。

人口与国家(1) 亚洲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亚洲有6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②人口的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而西部和北部人口较少。

③亚洲以黄色人种为主,有1000多个民族。

(2) 欧洲①欧洲人口居世界各大洲的第三位,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有70多个民族。

③欧洲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④多为经济发达国家。

初中地理亚洲知识点【二】: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非洲等知识点亚洲一、概况1、位置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11°S——81°N,26°E——170°W),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三面环海北北冰洋;南印度洋;东太平洋。

二、地势与河湖1、地势特征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表现(1)中部青藏高原(世界最高高原,“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山脉),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世界最高峰)(2)四周欧洲平原(东欧、西欧)、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2、河流受地势影响,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有众多长河。

表现(1)注入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2)注入太平洋黄河、长江、湄公河(3)注入印度洋恒河、印度河(4)内流河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3、湖泊(1)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2)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3)死海世界陆地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三、气候1、特点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

2、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2)海陆位置东、南、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大陆内部(3)地形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3、分布(1)寒带气候北冰洋沿岸地带;(2)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广大内陆地区;(3)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特点最为典型)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4)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5)地中海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东南亚一、概况1、组成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2、气候以热带雨林及热带季风气候为主3、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作用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是西亚、非洲石油运输到东亚的重要通道,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二、农业生产1、农业生产以水稻及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因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多雨。

2、水稻是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并且种植历史悠久。

(气候与劳动力多及人口稠密) 3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世界最大生产国所产以下热带经济作物及对应国家(1)天然橡胶泰国;(2)棕榈油马来西亚;(3)椰子印度尼西亚(4)蕉麻菲律宾,既是最大生产国,也是最大出口国;三、山河与城市分布及旅游1、特点中南半岛的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2、河流大河多是国际河流,中下游流经中南半岛国际河流红河(源于元江),湄公河(源于澜沧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源于怒江)3、主要城市分布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主要城市仰光、曼谷、万象、金边、河内4、泰国、印度尼西亚旅游收入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东一、概况1、中东包括西亚的大部分及非洲的埃及,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东西方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2、三洲五海之地中东西邻地中海,红海,北有黑海、里海,南有阿拉伯海。

二、世界石油宝库1、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石油、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1)石油资源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2)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3)石油输出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三、水资源匮乏1、中东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其他还有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2、水资源缺乏因素中东气候干燥、河流稀少、另有大面积无河流的沙漠广布3、中东地区农业灌溉方式滴灌、抽水机灌、灌溉水渠、地下水渠四、多元的文化1、发源地中东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2、信仰目前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奉基督教、犹太教3、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圣城4、导致中东地区不安定的因素A、河流湖泊水资源分配上的矛盾,B、宗教文化差异欧洲西部一、概况1、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部,北邻北冰洋,西邻大西洋,南邻地中海。

2、气候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3、地形地形以平原和山地(山脉主要呈东西向分布)为主4、河流A、多瑙河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B莱茵河水运动脉二、工农业及服务业的发展1、工业A、工业工艺精,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高;B、工业中心多,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小,但生产水平高,多用机械,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力耗用少。

3、服务业服务业体系完善,服务质量优,产值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三、现代化的畜牧业1、主要食物牛羊肉和乳产品2、畜牧业A、农民以饲养牛、羊等牲畜为主,同时种植谷类作物及牧草,主要生产肉类、鲜奶及奶制品、羊毛等畜产品。

B、条件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自动化。

3、发展优势(1)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2)地形以平原为主;(3)草场广布,牧草多汁撒哈拉以南非洲一、概况1、地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本区绝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

2、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二、经济发展1、矿产资源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2、生物资源咖啡、椰枣、油棕的原产地3、贸易不平等出口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给发达国家;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肯尼迪发展花卉业和旅游业;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产油国发展了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三、人口、粮食与环境1、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粮食供应不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3、恶性循环人口增长过快,需要粮食和肉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区放牧更多的牲畜——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恶化。

极地地区一、南极1、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2、(1)冰雪高原——南极大陆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2)白色荒漠——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5mm,降水量最小值不足5mm。

(3)风库——南极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7—18m/s,最大风速可达100m/s。

3、自然景观企鹅,每到暖季,成群的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

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无数的海洋生物。

4、科学考察南极考察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

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1)长城站1985年2月14日,61°S,60°W;(2)中山站1989年2月26日,69°S,76°E;(3)昆仑站2009年2月2日,80°S,79°E;(4)南极极点90°S,0°经线;二、北极1、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2、(1)气温北极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但气温比南极地区高;(2)降水量一般年降水量在100mm—250mm之间;(3)风速北极地区的远不及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为10m/s;3、自然景观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景观;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4、科学考察北极考察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2004年7月28日,79°N,15°E;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1、破坏行为(1)南极大陆附近海域大量鲸被捕杀;(2)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遭到滥杀;(3)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导致北极地区环境污染;(4)石油泄漏等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2、保护(1)1959年12月,签订《南极条约》,我国1983年加入;(2)1991年,《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