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谈谈高中作文文风、语言与锤炼问题

高考作文:谈谈高中作文文风、语言与锤炼问题

高考作文:谈谈高中作文文风、语言与锤炼问题高中作文文风、语言与锤炼问题周宏【作者简介:周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连续多年担任上海市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

】何为文风不正文风问题,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所谓文风不正,内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则是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现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

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华而不实。

这种以文害意的文风和人们对文采的理解有关。

其实,文采不只是语言华丽,朴素也是一种耐人咀嚼的文采,甚至更胜于华丽。

苏轼有言“寄至味于淡泊”,梁实秋也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行云流水、行止自如之文亦可质朴如水,恰恰具有“似癯实腴”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高考作文一直强调要有文采,但是一提到文采,有人就把它等同于语言华丽。

于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华丽的文风盛行,全国各地的高考一类卷多为铺陈排比名句迭出的“美文”。

而后学者以为单凭语言华美即可获得高分。

殊不知,决定这华丽文采得到高分的是因背后流淌的真情实感。

有之则为华而实,缺之则为华而不实,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更动了文字,同时也更动了思想。

也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外衣的美丑会影响人们对“穿衣者”的印象,但前提是“得体”,一味求美而失了体,美会向丑转化。

如果思想是个婴儿,穿着成人外衣,再美也会给人以“营养不良”之感;如果思想是个男子,穿着女性外衣,再美也是伪娘一个;如果思想是具僵尸,套着绫罗绸缎,再高贵你也不敢多看一眼。

反对华而不实,反对“空洞、虚假、造作”任重道远。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相信高考评价一定会坚持鼓励各种文风并存,包括华丽的文采。

文采华丽并没有错,错在内容空洞虚假所致的矫揉造作。

所谓“文章”,有“文”才成章,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的那样,如果去掉有文采的兽毛,那么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样了。

意思是语言表达毕竟有高下之分。

但前提很明确,你必须是“虎豹”。

所以,追求语言之美,先在准确、贴切、规范上下功夫,更不应丢了内容的匹配。

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

别颠倒了先后顺序,也别以为只有华美才会有“文”,否则,你只是头披着虎豹之皮的绵羊。

作文的“常青树”更在于内容的丰富独特。

如果丢弃了文章内容而专力锤炼语言等技巧,无异于舍本逐末。

巴金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

这并非说写作不需讲究形式技巧,而是说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乃是让作者心灵之泉能汩汩而出,让读者欣赏之时能不受技巧的干扰,专注于内容的感悟。

因为,除了文章学家外,人们读一篇作品,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往往不是技巧,长埋心底的回忆主要也不在于此。

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容,只有当内容打动了他,再度阅读时或许才会留意形式技巧的精妙。

语言技巧和内容的关系,犹如服饰打扮和长相气质的关系。

最佳状态是精美的服饰烘托出主人的相貌气质。

当服饰的精美导致观者的眼光离开穿衣人,那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

正如清朝魏际瑞所言:“大家文如故家子弟,虽破巾敝服,体气安贵;小家文如暴富伧奴,浑身盛服,反增丑态。

非盛服不佳,服者卖弄矜持,反失其故也。

”真正类比得恰如其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在高妙的技巧和精彩的内容之间必须放弃一样的话,该放弃的应该是技巧。

这样,既不会失其本,甚至不一定会“失其故”。

这里所谓的“故”,自然是指朴素平淡的文风。

奉劝同学们莫轻看了朴素平淡。

须知平中常能见奇,淡中常有亮色。

它可能是“绚烂之极”,它可能有“至味”寄其中。

所以,不仅不能轻看,而且应该追求。

因为,这是通往“大巧若拙”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可见,高考作文评价要求的不是风格统一,而是文质彬彬,内容形式水乳交融。

要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对文与质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最先要做的是咬文嚼字。

具体而言,要在修改上多下功夫。

避免语言的两种极端一些考生故作深沉,喜欢大量引用名人名言,以显示自己有学问。

相反的情况是:有的考生在作文中不注意修辞,有许多口语夹杂在里面,甚至还有粗鄙的语言。

把作文等同于说话。

这也是一种不好的倾向。

“明白如话”不等于“说大白话”。

好文章往往如苏东坡所谓:“寄至味淡泊。

”但是这种淡泊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笔者们有时赞扬某些著名学者写文章“表达清晰、明白如话”,这是指他们的文章已经达到一种境界,能够深入浅出,不是真的如口语说话一样。

如叶圣陶、夏丏尊,当代的启功、张中行等人。

他们无论写散文还是学术文章,总是能够把话说明白,让你能够懂,他们从来不故作玄虚,让人云里雾里搞不清。

但是,口语与书面语终究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永远无法消除的。

简言之,书面语总是典雅、简洁,口语就比较通俗,有时不免啰唆和粗俗。

口语表达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当面说话,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思想。

但是我们写作文,是给阅卷老师看的,要考查你的语文能力的,当然要用完整的书面语。

作文和小说不一样,小说为了刻画人物,有时把一些粗鄙的俗话乡谚用进去了,考场作文主要是说理的,要求用书面语来表达你的看法。

清代桐城派古文要求“文贵雅洁”。

笔者的理解,所谓“雅”就是“典雅”,当然是书面语。

所谓“洁”就是简洁,“无取乎冗长”。

所以,桐城派的古文,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

笔者觉得,虽然他们谈的是古文,但是可以作為我们老师和学生写考试作文的要求。

我们不是要求考生把文章写得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而是说,尽量要符合语言规范,少用或者不用网络流行语,句子要写完整,一句话与另一句话要有联系等。

韩愈提出写文章“无一字无来历”,“唯陈言之务去”,前一句就是不要用杜撰的不规范的语言,不要用“无来历的词语”就是不要用辞典上查不到的语词;第二句是说不要用陈词滥调。

这些虽然是古代人对写作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放在今天,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几种“不宜”的修辞。

这里笔者们不妨引一段清代唐彪的话来继续讨论。

他在《读书作文谱》里有一节专门讲考试文章的“修词”,修词就是语言的锤炼:他提出几种“宜”和几种“忌”。

宜,就是应该提倡的,如修词要轻新、典雅、秀逸、流利、包括抑扬合节、平仄和调等。

忌,就是要避免的修词,如板重、粗俚、暗晦、庸熟、凿空、涩拗、重叠等等。

这些话看起来有点玄,其实,意思不难理解。

就是考试文章语言要流畅清新,要典雅,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不要语言疙疙瘩瘩(板重),粗俗的口语俚语(粗俚)、晦涩(暗晦)、陈词滥调(庸熟),或者生造词语(凿空)、啰唆(重叠)等等。

他还说:“宜者合一地亦佳,忌者必宜全去。

”意思是“宜”提倡的只要有符合一条的地方也是好的,但是凡“忌”的地方,则必须要全去掉。

这些要求虽然讲的是科考的经验,但是值得我们参考。

让我们看看:大段引用名人名言,尤其是西方哲学的一些语录,而且不加解释,就会出现语句“板重”“晦涩”的现象。

现在用俚语的情况不多,但是粗俗的网络语言屡见不鲜。

至于用陈词滥调,包括流行的一些滥调的更是多见。

为什么要强调语言问题?因为高考是选拔考试,过去叫“抡才大典”。

作为母语考试的考场作文,有命题要求,虽然不限文体,却更适合用议论文表达。

你一旦选定了议论文体,就要“戴着镣铐跳舞”,不允许你自说自话。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命题作文是不自然的,又是不得已的”。

高考作文意在检测你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总会有些相对统一的评分标准。

除了内容,就是语言。

语言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否则,“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来判定都会有歧义。

没有标准,就会出现不公平现象。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问题比较多呢?笔者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重视审题研究,不重视文章的修改。

不少学校教师在指导作文时,比较注重“审题”“立意”的训练。

他们认为审题正确了,一篇文章大体不会被打低分。

所以,每次出几个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写出提纲来,再讲评讨论。

审题立意当然重要,围绕它进行思维训练也颇有实效。

但是如果对学生语言表达放任自流,粗鄙、晦涩、庸俗、凿空啰唆就会泛滥成灾。

笔者认为所谓“作文是无法教的”,“要靠学生自己去悟出来的”的说法总掩盖不了偷懒的态度,把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看作不尊重学生的,有没有自己其实不会改甚至不会写的缘故呢?作文要修改其实无须讨论,通过讨论得出否定的结论更是荒唐。

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指导学生修改,改到什么程度,如何通过修改指导让学生发现问题也看见长处,激发写作兴趣。

依笔者的经验来看,作文当然可以教的,也是可以教好的,笔者也屡次表达过这个观点。

这个“教”是教“规矩”。

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巧,是教不出来的,但是规矩是可以教的。

规矩之一,就是语言要求。

其次,学生写作文随写随丢。

因为现在语文考卷阅读量大,学生来不及思考,等到写作文时,时间不够了,所以,现在的学生写文章大多数人是不打草稿的。

甚至写好以后连读一遍都来不及,语言怎么能够好?写文章一挥而就,过去叫“文不加点”,就是温庭筠、苏东坡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何况我们一般的学生。

其实文章大家的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韩愈、欧阳修就是一个典范。

在一个水平面上,写一篇丢一篇,自己不修改,语言怎么能够有进步?上面谈到唐彪在《读书作文谱》里的一些话,他在讲了几个“宜”和“忌”以后,还说了一句话:“锤炼而后精,不锤炼未必能精也。

淘洗而后洁,不淘洗,未必能洁也。

落笔之时与脱稿之后,俱宜润色之。

”笔者觉得学生应该明白,自己的文章一定要自己修改,即使考场上来不及打草稿,平时要打草稿多修改,这样在驾驭语言上才能有进步。

否则,写了几十篇只是重复劳动,毫无长进。

锤炼而后精,不锤炼未必能精也我们可以做的是把以前的作文拿出来好好修改一下。

从语言上进行修改,首先是表达力求书面语。

学校是教学生书面语的地方,学生的书面表达自然也应该以书面语为准。

基本标准是“简洁明了,规范典雅”。

在不断的语言修改中,你会发现,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修改语言的同时,思想也变得清晰真切起来。

用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语言》一文中的话说就是:“清晰的语言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诚实。

当一个人宣称的目的和真实的目的存在差距时,他会本能地倾向于使用冗长的文字和颇费周章的成语,就像乌贼故意放烟雾一样,以此扰乱人们的视线。

”可见,修改语言,收获的不仅关乎语言,还关乎思想的真切和思路的清晰啊。

笔者曾以高三学生为对象做了一项实验。

布置学生当场作文,打分后不做评讲、不写评语即予发还。

两周后以同样题目考试,结果该班学生并未因事先做过此题而有明显进步,和其他事先未做过该题的班级相比,成绩依然相差无几。

这说明:就限时作文而言,如果没有写作后的评讲修改,重写旧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得到提升。

这就像语文阅读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下课后不加理解消化,练习后不做总结订正,今后遇到同类问题,仍可能重复犯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