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第一节行政诉讼概述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一)行政诉讼的概念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主体。
2.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行政相对人。
3.行政诉讼所解决的是行政争议。
(二)行政诉讼的特征1.行政诉讼处理的是一定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争议。
2.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审判权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爱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不受行政主体违法的职权行为侵害的一种司法活动。
3.行政诉讼是以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原告。
1 / 794.行政诉讼在证据规则上采纳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二、行政诉讼的差不多原则(一)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这一原则的含义包括两点:即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以及国家行为;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二)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负有提供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责任。
(三)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原则同意例外的情况有: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依照原告的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条件是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给原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停止执行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3.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能够停止执行的。
3 / 79(四)司法变更有限原则是指通常情况下,人民法院不得变更原行政决定,只有在专门的条件和情形下才能变更。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能够判决变更。
三、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关系(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1.选择型即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自由选择,既能够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也能够提起行政诉讼。
《治安治理处罚法》规定,被处罚人对治安治理处罚决定不服的,能够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税收征收治理法》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能够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能够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依照规定,行政相对人如选择了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仍能够提起行政诉讼;但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如直接选择了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差不多依法受理的,则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
2.选择兼终局型即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由选择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但选择了行政复议后则不能再提起行政诉讼。
如《公民出境入境治理法》对此有明确规定。
3.复议前置型即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如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税收征收治理法》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能够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能够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5 / 794.复议终局型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能申请复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且行政复议决定产生最终的法律效力。
如《行政复议法》规定,依照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不1.审查范围不同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复议机关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且还要审查其是否适当。
2.受案范围不同凡是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能够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而能够提起行政复议的,则未必都能够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案件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P114-116):1.撤回起诉: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后作出判决前,原告撤回自己诉讼请求的诉讼行为,分为申请撤诉和视为申请撤诉两种。
(1)申请撤诉。
原告在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依法受理后,法院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能够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起诉的请求,假如撤诉没有规避法律,也没有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2)视为申请撤诉。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原告没有履行法定诉讼义务,人民法院据此推定原告申请撤诉。
视为申请撤诉7 / 79有两种情况:原告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原告在法定期限内未交纳诉讼费用且又未提出暂不交纳诉讼费用申请的。
2.缺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未到庭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对行政诉讼案件通过审理后作出的判决。
缺席判决适用下列情况:(1)被告经法院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能够缺席判决;(2)原告或者上诉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许的,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能够缺席判决。
行政诉讼第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视其放弃权利,不阻碍案件的审理。
3.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诉讼程序因专门情况的发生而临时停止。
当中止诉讼的情况消除后,再恢复诉讼程序,中止前已进行的诉讼行为仍然有效。
依照规定,下列情况下,诉讼中止:A.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B.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C.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D.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E.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F.案件的审判须以相关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的;G.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4.诉讼终结:指在诉讼程序因专门情况的发生不能接着或者接着进行毫无意义情况下,结束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
导致诉讼终结的情况是:A.原告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放弃诉讼权利的;B.作为原告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后,其权利义务的承受人放弃诉讼权利的;C.因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或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或因作为一方当事人9 / 79的行政机关、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而中止诉讼满90日仍无人接着诉讼的,裁定终结诉讼,但有专门情况的除外。
5.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后裁判作出前,为了保证今后生效判决的执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A.适用财产保全的案件必须具有给付内容,如因对罚款不服而起诉的行政诉讼案件;B.必须具有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缘故,致使今后生效的判决或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能性。
6.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判决确定往常裁定被告预先给付原告部分财物并立即交付执行的一项临时性措施。
先予执行应当具备的条件:A.适用先予执行的行政案件必须具有给付的内容。
如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案件,或者某些行政赔偿案件,能够裁定先予执行。
B.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C.不先予执行将严峻阻碍申请人的生产和生活。
先予执行的裁定必须是人民法院依原告的申请作出,而不能依职权主动作出。
7.审理依据: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并参照适用规章。
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援引。
此外,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能够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一、受理范围的概念、确定标准确定标准:1.具体行政行为标准2.人身权、财产权标准二、行政诉讼受理案件的范围11 / 7913 / 79注意:2.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案件(1)对人身的强制。
如强制戒毒、强制遣回原地、扣留人身等。
(2)对财产的强制。
如查封假冒伪劣产品、冻结银行存款、强制拆除、强制许可等。
(3)对行为的强制。
如强制企业治理污染等。
6.认为行政主体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案件对这类案件,需注意两点:一是其他应由行政机关发放而又涉及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的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等,因性质与抚恤金相同,其发放引发的争议也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是行政主体。
发放抚恤金的主体是各级民政部门,而不是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
公民因这些组织未按规定发给抚恤金而引发的争议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三、不受理的案件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15 / 79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9.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阻碍的行为。
《公务员法》第九十条规定,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能够自明白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能够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能够不经复核,自明白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一)处分;(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三)降职;(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五)免职;(六)申请辞职、提早退休未予批准;(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八)法律、法规规定能够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能够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书后的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能够适当延长,然而延长时刻不得超过30日。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第三节行政诉讼的管辖一、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行政诉讼的管辖: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二、行政诉讼的管辖的种类我国是四级法院设置: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
(一)级不管辖级不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受理行政诉讼的分工和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