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制度激励
7
三、对要素的激励与分配制度
• 分配制度是激励制度。分配方式影响要素投入 的数量和方向。 • 从要素的实际产权意义上讲,只要经济在运行, 就存在私人产权。有效的运行要求消除运用财 产的外部性。 • 激励性的要素分配制度的基础是要素的市场交 易。 • 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对应于地租、利息、 工资与企业剩余。
9
三、对要素的激励与分配制度
• 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企业主控制剩余?—— 为了专用性资产投资所作的安全保障性安排和 承担投资失败风险的安排。 • 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也要求分享剩余控制权— —共同治理、分享剩余的安排。白领职员在共 同治理中的中间作用。 • 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探讨共同治理的途径。
经济发展的制度性激励
一、市场机制与产权制度 二、企业家与公司治理 三、对要素的激励与分配制度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
1
一、市场机制与产权制度
• 人的利己心是激励制度的基础。承认利己心普 遍存在与鼓励利己主义不同。不同人人格的差 异不在于是否有利己心,而在于个人对“什么 是自己的利益所在”的认识,即价值观的差异。 • 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激励机制。 • 供求配对,横向信息传递,减少信息成本; • 价格是得自市场的回馈,厂商有动力搜集和利 用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效率; • 价格反映相对稀缺程度,厂商和消费者根据价 格信息自动调整供求关系。
5
二、企业家与公司治理
•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是如何激 励经理人以及公司治理问题。 • 其核心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的实质就 是要设计出一些安排,使得代理人选择对委托 人最有利的行动方案。(选择能够反映有利行 动的指标) • 激励机制之一是建立经营者市场,以公开竞争 方式选择经营者;以企业业绩考核经营者;经 营者与行政级别脱钩;废除安排官员进企业作 领导的制度。
10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
任何激励机制都有局限性,市场机制也会失灵。 •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保 险市场,假冒伪劣,价格欺诈。 • 公共产品。国防、基础教育、公共卫生。 • 外部不经济。污染、拥挤、过度使用公用资源 • 安全。 • 公平竞争,限制垄断。
11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
4
二、企业家与公司治理
•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对市场的替代,是一组要素契约。 • 企业之所以节约交易费用,是因为内部成员之 间是长期重复博弈,是有延留义务的交易。 • 企业家承担风险决策职能,并获得剩余控制权。 企业家是关键、稀缺的要素。企业是企业家人 格外化,是企业家履行风险决策职能的产物。 企业家的能力决定企业的边界设租。
6
二、企业家与公司治理
• 激励机制之二是强化产品市场竞争,反垄断; • 激励机制之三是运用资本市场上企业控制权转 移机制; • 激励机制之四是建立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度。 • 如何使得公司各个利益相关者都得到公平的待 遇,存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问题。 • 企业的弱激励与市场的强激励。企业的非一体 化、准一体化与内部市场化。
8
三、对要素的激励与分配制度
• 工资激励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工资 激励人们更多地努力。固定工资是为了防止对 可测量指标过度激励。 • 资本有偿使用和利息的作用有利于节约和有效 配置稀缺的资金。 • 土地公开交易促进其有效使用。 • 技术的市场交易和知识、技术作价入股投资促 进研发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 品牌价值。品牌的交易是经营知识的特殊交易。
12
• 政府也会失灵。政府部门的利益会影响合理决 策;若脱离市场,缺乏价格机制引导,成本收 益分析将会缺乏足够的信息依据。 • 进行收入调节,少干预价格,防止配置扭曲。 • 制定严格的规则。信息披露。安全规则。 • 尽可能通过界定产权,制定规则,继续运用市 场机制解决问题。 • 科斯定理。公共设施的BOT,污染指标的转让, 原水的交易。
2
一、市场机制与产权制度
• 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分工。分工与交换的发展,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现代的超细分工。 • 市场主体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力和利益边界,因 此市场的运行必然要求界定产权。 • (劳动与其他资源的)产权制度的功能是解决 外部性问题。它使人们能够对自己从事的经济 活动产生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以激励人们从 事经济活动。 • 公地的悲剧说明公共资源要长期有效利用是十 分困难的,其协调成本太高。草原、海洋渔业。
3
一、市场机制与产权制度
• 名义产权与实际产权有区别。产权不仅是法律 的概念,首先是经济概念。例如企业剩余控制 权,自助餐桌上食品的实际占有权。 • 产权是个人努力、他人争夺与政府保护的函数。 • 维护国有财产有很严格的要求。 • 我国产权制度建设任重道远。尊重和维护私人 产权的观念与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是相互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