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魔术1.烧不坏的手帕(1)方法:制备50%稀乙醇溶液使之浸透手帕,取出后点燃其一角,一边迅速挥动,一边燃烧。
待火焰熄灭一,手帕仍完整无损。
(2)注意:乙醇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消耗于水的蒸发,同时边烧边挥动加快了热量的散失,故火焰实际温度不高,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但如乙醇浓度太高,且挥动不快,则手帕仍可能烧着。
手帕包火2.(1)方法:将一粒卫生球用手帕包好后以镊子夹住,点燃手帕,很快着火,发出红色火焰并有浓烟。
燃烧完毕火焰熄灭但手帕未损。
(2)注意:萘是碳氢化合物,着火点低,易燃且易升华。
升华要吸热,燃烧放出的热量刚好消耗在其升华上。
但要注意手帕要将萘丸裹紧,使氧气不足,且烧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手帕仍能燃着。
3.白花变兰花器具:铁架台、铁夹、蒸发皿、滴管药品:锌粉、碘片、浆糊方法:取一只蒸发皿放入2克锌粉和2克碎碘片,拌和均匀,在蒸发皿的正上方吊一朵白纸花,白纸花上涂以面粉浆糊。
表演时,表演者向观众指出这是一朵白纸花,现在我要“滴水生紫烟、紫烟造兰花”。
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冷水,加一二滴于混合粉上,立即有紫烟和白雾腾空而起,团团彩云都抢着去拥抱白纸花,把白花染成兰花,再熏染一二次,蓝花更加鲜艳、逼真。
原理:干态下的碘片和锌粉,常温下不易直接化合,加入少量水作催化剂后,立即剧烈反应生成碘化锌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未反应的碘升华成紫烟,水受热汽化,空中冷凝成白雾,碘和白纸花上的面粉接触显兰色,于是紫烟造出蓝花。
3.火山爆发实验原理在这个示范实验中,至少牵涉到三个反应,分别是:(1)乙醇燃烧C2H5OH+3O2→2CO2+3H2O(2)蔗糖被氯酸钾氧化C12H22O1+8KClO3→12CO2+11H20+8KCl(3)蔗糖脱水C12H22O11→12C+11H20而这三个反应皆是放热反应,所放出的热可引发下一个反应的发生。
试剂和仪器:1.氯酸钾(KClO3)2g;2.蔗糖(C12H22O11)10g;3.药用酒精少许;4.研钵一个。
5.表玻璃;6.滴管一支;7.刮勺支一支;8.火柴一盒。
实验步骤:1.将2克氯酸钾和10克蔗糖,放入研钵中将之研磨均匀(两种固体最好要混合均匀,所得到的结果才会漂亮),将所得的混合物放置表玻璃中,并堆成像蛋糕状,如图一所示。
2.用滴管滴加药用酒精于整个混合物之上,并呈现湿湿的状态,但不可太湿。
3.于混合物上点火,观察所产生的变化。
(一开始有蓝紫色的火焰,接着有焦黑状固体产生),如图二及图三所示。
注意事项:1.两种固体最好要混合均匀,所得到的结果才会漂亮。
2.实验时要小心,不要碰到手。
并且表玻璃不要喷到水,以免破裂。
3.氯酸钾最好不要放置于空气中超过1小时。
4.不用电的电灯泡你也许没有见过这样的节目:一根木杆上挂着一只200瓦左右的电灯泡,这个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就亮度来说,一般的电灯比起它来是望尘莫及的。
然而这个电灯泡并没有任何电线引入,因为它是一个不用电的电灯泡。
请你们想一想,这个不用电的电灯泡的秘密在那答案:原来,这个电灯泡中装有镁条和浓硫酸,它们在灯泡内发生激烈化学反应,引起了放热发光。
大家知道,浓硫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尤其是和一些金属相遇时更能显示出它的氧化本领。
金属镁又是特别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只要一相遇,便立刻发生脱水的化学反应:Mg+2H2SO4(浓)=MgSO4+SO2+2H20在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电灯泡内的温度急剧上升,很快地使镁条达到燃点,在浓硫酸充分供给氧的情况下,镁条燃烧得更旺,好象照明弹一样。
5.一吹即燃的蜡烛一般的蜡烛,当它燃烧的时候,一口气就可吹灭.然而,却有一种特殊的蜡烛,当你需要点燃的时候,只要吹一口气就可以了,请看魔术师的表演吧。
只见魔术师千里拿一只蜡烛,并且故意让台下的观众看看,让观众相信这是一只普通蜡烛,然后把蜡烛插到蜡台上,他对准蜡心吹一口气后,蜡烛便燃烧起来了。
当你看完魔术师表演之后,能回答蜡烛一吹即燃的奥秘吗?答案:原来,魔术师在表演之前将蜡烛芯松散开,滴进了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因为二硫化碳液体是极易挥发的物质,魔术师吹口长气使其挥发速度进一步加快,当二硫化碳挥发完了,烛芯上留下极为细小的白磷颗粒,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产生热量,当温度升高到35℃时,白磷便自行燃烧,随之就把原来熄灭的烛芯又引着了。
6.清水九变”揭开魔术“清水九变”之谜视的屏幕上播放“国际魔术大观”。
魔术桌上放着九只各盛不到半杯“清水”的无色玻璃杯。
一位魔术师将第一杯倒入第二杯,第二杯又倒入第三杯,依次倾倒直至第九杯,倾倒同时,他富有魅力而肯定地向观众预报了每次魔变的结果:清水变牛奶:①→②;牛奶变白酒:②→③;白酒变菠萝汁:③→④;菠萝汁变墨汁:④→⑤;墨汁变茅台酒:⑤→⑥;茅台酒变红墨水:⑥→⑦;红墨水变蒸馏水:⑦→⑧;蒸馏水变啤酒:⑧→⑨你能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揭开“清水”九变之谜吗?提供的条件是:九杯“清水”在下列溶液中选择:氨水、AgNO3溶液、KCN溶液、Na2CO3溶液、KI溶液、Na2S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NaCl溶液。
运用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酸、碱、盐的性质和综合电离平衡、难溶物质的溶解平衡。
揭谜要求:九杯所盛溶液依次分别是什么?依次写出②→⑨杯主要变化离子方程式。
答案:依次为NaCl溶液、AgNO3溶液、氨水、KI溶液、Na2S溶液、KCN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
主要离子方程式:⑧H++OH-=H2O;⑨2H++CO32-=H2O+CO2↑。
7.“江南春色”在图画纸上先用铅笔轻轻地勾画出一幅“江南春色”风景轮廓。
然后,用2%硫氰化钾(KSCN)溶液涂画花瓣;用2%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涂画树叶、草丛、流水;用5%鞣酸溶液涂画树干、树枝。
在画的上方用硫氰化钾溶液书写王安石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日明月照我还?此时图画纸上远看是洁白的。
表演时,用盛有氯化铁(FeCl3)溶液1mol/L的喷雾器向纸上喷洒,上述化学物质与氯化铁作用,分别生成红色的硫氰化铁(Fe(SCN)3),蓝色的亚铁氰化钾(Fe4[Fe(CN)6]3),蓝黑色的鞣酸铁。
一幅迷人的“江南春色”风景画,就这样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来“无影”,去“无踪” 在一张图画纸上,用毛笔蘸取醋酸铅溶液0.5mol/L,勾画出一个人的头像,稍阴干(表面看不出什么)。
表演时,把它放在饱和的硫化氢溶液瓶口,慢慢来回移动,灰黑色的人像立即显出来。
然后用洁净的毛笔蘸取过氧化氢溶液(3%-5%)涂抹,人像马上消失。
秘密在:这是因为醋酸铅遇上了硫化氢气体产生了黑色的硫化铅。
当硫化铅遇上过氧化氢时,立即被氧化成白色的硫酸铅,所以黑色的人像又消失了。
8.玻棒点火用品:玻棒、玻璃片、酒精灯。
98%浓硫酸、高锰酸钾。
原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棕色油状液体七氧化二锰。
它一碰到酒精立即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酒精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操作:用药匙的小端取少许研细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在玻璃片上并堆成小堆。
将玻棒先蘸一下浓硫酸,再粘一些高锰酸钾粉末。
跟着接触一下酒精灯的灯芯,灯芯就立即燃烧起来,一次可点燃四、五盏酒精灯。
注意事项:七氧化二锰很不稳定,在0℃时就可分解为二氧化锰和氧气。
因此玻棒蘸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后,要立即点燃酒精灯。
否则时间一长,七氧化二锰分解完,就点不着酒精灯了。
9.密写信〔实验原理〕在白纸上用无色试液写字,晾干后看不到字迹,再用能与这种无色试液作用显示一定颜色的试剂来处理,就能显示出所写的字迹。
例如:酚酞遇氨水变红色;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等。
〔实验操作〕①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迹。
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
可以反复若干次。
②用稀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后无字迹,用碘水(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涂抹,显出蓝色字迹,放在火焰上方烘,蓝色又褪去,也可以反复若干次。
10.水下公园小好奇同学,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晚会上,表演了一个精彩的小节目——水下花园。
表演开始了,在几百双急切而好奇的眼睛的注视下,只见小好奇在一个盛满无色透明水溶液的玻璃缸中,投入了几颗米粒大的不同颜色的小块块。
不一会儿,在玻璃缸中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枝条来,纵横交错地伸长着,绿色的叶子越来越茂盛,鲜艳夺目的花儿也开放突起!一座根深叶茂、五光十色的水下花园,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顿时掌声四起,大家为小好奇的精采表演表示祝贺。
一会儿他又咧开小嘴,指着这座水下花园解释着。
你知道小好奇建造这座水下公园的秘密吗?玻璃缸中原来盛的那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不是水,而是一种叫做硅酸钠的水溶液(人们称为水玻璃)。
投入的各种颜色的小颗粒,是几种能溶解于水的有色盐类的小晶体,它们是氯化亚钻、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镍等,这些小晶体与硅酸钠发生化学反应,结果生成紫色的硅酸亚钻、蓝色的硅酸铜、红棕色的硅酸铁、淡绿色的硅酸亚铁、深绿色的硅酸镍、白色的硅酸锌。
这些小晶体和硅酸钠的反应,是非常独特而有趣的化学反应。
当把这些小晶体投入到玻璃缸里后,它们的表面立刻生成一层不溶解于水的硅酸盐薄膜,这层带色的薄膜覆盖在晶体的表面上)然而,这层薄膜有个非常奇特的脾气,它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把其他物质的分子拒之门外,当水分子进入这种薄膜之后,小晶体即被水溶解而生成浓度很高的盐溶液于薄膜之中,由此而产生了很高的压力,使薄膜鼓起直至破裂。
膜内带有颜色的盐溶液流了出来,又和硅酸钠反应,生成新的薄膜,水又向膜内渗透,薄膜又重新鼓起、破裂……如此循环下去6每循环一次,花的枝叶就新长出一段。
这样,只需片刻,就形成了枝叶繁茂花盛开的水下花园了。
11.会变色手帕化学老师在讲新课之前,给同学们做了个有趣的化学小魔术。
在讲台上放着一个小嘴的绿色玻璃瓶子,只见老师手中拿着两块鲜红的新手帕,然后放在自来水里沾了一下,取出后拧了拧,接着对大家说:“我能把这两块红手帕变成黄色的和白色的。
”随后,把这两块手帕塞进瓶子里盖上盖,上面遮块布。
稍等片刻,老师故意地大声说:“变”,掀开布,打开瓶盖,有条不紊地取出一块黄色手帕。
又盖上瓶子,不一会儿,从瓶子里取出另一条白色手帕。
同学们都以探索的目光望着老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瓶子里集满了呈绿色的氯气,氯原子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干燥的氯在低温下不太活泼,但有微量水存在时,反应急剧加快。
其原因是:氯气易溶解于水而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很不稳定,易分解,放出的氧气,它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
所以,将湿的红手帕逐渐地氧化成黄色,再由黄色氧化成白色,这就是氯气的退色作用。
氯气的这一重要性质,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人们熟悉的漂白粉就是如此。